表示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

admin2021年05月10日学生问答3080

本文章为您提供的字问答是:表示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这个关于表示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的字问答,由小编摘录自在线新华字典找到的相关答案,同时为您提供了表示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相关的字的拼音及含义,详细可点击链接查看。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含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含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含义: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背水一战 [bèi shuǐ yī zhàn] ,含义: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含义: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江东父老 [jiāng dōng fù lǎo] ,含义: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含义:《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 [chū ěr fǎn ěr] ,含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舟:船。

破釜沉舟 [pò fǔ chén zhōu] ,含义:《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含义:《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含义:《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 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含义:《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鞭长莫及 [biān cháng mò jí] ,含义: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含义:也说百折不回。 形容意志坚强,屡受挫折而不屈服。汉蔡邕《太尉乔玄碑》:“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挠(náo):弯曲。

百折不挠 [bǎi zhé bù náo] ,含义: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

安居乐业 [ān jū lè yè] ,含义: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含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含义:有人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客人以为酒杯里有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见于《风俗通义·怪神》)。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含义: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乐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释义: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上》)。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í tú] ,释义:《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因而也难于治好。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肓(huāng)。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释义:《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作战时一方面正面和敌军交锋,而另一方面出奇兵来取得胜利。善于出奇兵的,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后以“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

出奇制胜 [chū qí zhì shèng] ,释义:客人到此,有在家之感。形容接待客人热情周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

宾至如归 [bīn zhì rú guī] ,释义:射箭、打枪、打炮等每次都能打中目标。《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后也用来形容料事有充分把握。中(zhòng)。

百发百中 [bǎi fā bǎi zhòng] ,释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原作按图索骏。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七记载,伯乐有个儿子根据伯乐《相马经》上有关马的描写去寻求好马,结果把一个大蛤蟆当成了马。伯乐知道后讥笑他说:“所谓按图索骏也。” 本比喻拘泥而不能灵活变通(含贬义)。现多用在正面,比喻根据线索去寻找或追究事物。

按图索骥 [àn tú suǒ jì] ,释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 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 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请君入瓮 [qǐng jūn rù wèng] ,释义:再三地命令和告诫。

三令五申 [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1.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2.琴曲。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清代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意思是离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东晋时,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语出《晋书·祖逖传》。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及时奋发。

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释义:刘邦(汉高祖)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表示“余悉除去秦法”,史称“约法三章”。后泛指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

约法三章 [yuē fǎ sān zhāng] ,释义: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1.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2.处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大公无私 [dà gōng wú sī] ,释义: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不学无术 [bù xué wú shù] ,释义: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 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之句(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 [chū chū máo lú] ,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决心要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河曲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回答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可不会再增高了,凿去一点就少一点,终有一天要凿平的。”(见于《列子·汤问》)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一个也不漏。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刘待制元瑜既弹苏舜钦,而连坐者甚众,同时俊彦为之一空。刘见宰相曰:‘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一网打尽 [yī wǎng dǎ jìn] ,释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后用“天经地义”指正确的、不可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经、义:道理。

天经地义 [tiān jīng dì yì] ,释义:《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青出于蓝 [qīng chū yú lán] ,释义: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释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 有个郑国人认为匣子漂亮,就买下木匣,把珍珠退给了卖主。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椟(dú):木匣子。

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释义: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了南柯郡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南柯郡就是大槐树南边的树枝(见于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后来用“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南柯一梦 [nán kē yī mèng] ,释义:东晋时,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 见《晋书 谢安传》。后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

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释义:《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 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当(dàng)。

安步当车 [ān bù dàng chē] ,释义:《左传 隐公 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弑桓公,后来石碏杀掉石厚,《左传》称赞石碏 的行动为“大义灭亲”。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对为非作恶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制 裁。

大义灭亲 [dà yì miè qīn] ,释义:意思是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得。后用“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多数人所了解或欣赏。

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释义:本作闭阁思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汉书·韩延寿传》记载,韩延寿为左冯翊太守时,有一次见有兄弟两人争讼田产。韩认为骨肉争讼,有伤风化,责任在于自己没有把地方治理好。于是“闭阁思过”,最后感化了这兄弟俩,由互争变为互让。

闭门思过 [bì mén sī guò] ,释义:《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后用汗马功劳形容立下战功。现也指在工作中做出贡献。汗马:战马因奔驰而流汗。

汗马功劳 [hàn mǎ gōng láo] ,释义:《尚书大传·大战篇》:“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爱屋及乌 [ài wū jí wū] ,释义: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孙子兵法·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 [bǎi zhàn bǎi shèng] ,释义: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自荐 [máo suì zì jiàn] ,释义: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释义:也说才疏志大。志向很大而能力很低。《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宋史·王安礼传》:“徐僖计议边事。安礼曰:‘僖志大才疏,必误国。’”

志大才疏 [zhì dà cái shū] ,释义:铸:铸造,把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内制成器物;错:错误。指造成严重的错误。

铸成大错 [zhù chéng dà cuò] ,释义: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先入为主 [xiān rù wéi zhǔ] ,释义:也说剪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斩草除根 [zhǎn cǎo chú gēn] ,释义: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专横跋扈 [zhuān hèng bá hù] ,释义:听了和没听见一样,指漠不关心。

听而不闻 [tīng ér bù wén] ,释义:《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释义: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 [zhú lù zhōng yuán] ,释义:唐张璪(zǎo)善画松,能两手拿着笔同时作画,一画生枝,一画枯干。语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后以“双管齐下”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采用。管:笔。

双管齐下 [shuāng guǎn qí xià] ,释义:指故意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炫耀自己。

招摇过市 [zhāo yáo guò shì] ,释义: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疾首:头痛。

痛心疾首 [tòng xīn jí shǒu] ,释义: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 [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释义:即使处死也还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汉书·游侠传》:“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诛:处死。

罪不容诛 [zuì bù róng zhū] ,释义:《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 意思是打仗时乘用异国的马,紧急时马就会血脉张动,外表很强大,实际内里很空虚。后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事物。

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释义: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 也说谈笑自如。

谈笑自若 [tán xiào zì ruò] ,释义:《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后指妄自尊大,滥用权力。

作威作福 [zuò wēi zuò fú] ,释义:亲身去做触犯法令的事。 指明知故犯。《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yǐ shēn shì fǎ] ,释义: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众怒难犯 [zhòng nù nán fàn] ,释义:只按德才兼备的标准用人。 唯:只。贤:品德好且有一定能力。

任人唯贤 [rèn rén wéi xián] ,释义:迷恋于玩赏喜好的事物,以致消磨了志气。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玩:玩赏。丧:丧失。

玩物丧志 [wán wù sàng zhì] ,释义:战国时代周赧(nǎn)王欠了债,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逃到一座宫殿的高台上。 后人称此台为“逃债之台”(见于《汉书·诸侯王表序》及颜师古引服虔注)。后来就用“债台高筑”形容欠债极多。

债台高筑 [zhài tái gāo zhù] ,释义: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 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后也指人多口杂,能混淆是非。铄(shuò):熔化。

先礼后兵 [xiān lǐ hòu bīng] ,释义: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左传·隐公四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众叛亲离 [zhòng pàn qīn lí] ,释义:放在考虑之外。多用来形容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明归有光《与王子敬书》之一:“区区得失,久已置之度外。” 度:考虑。

置之度外 [zhì zhī dù wài] ,释义: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水深火热 [shuǐ shēn huǒ rè] ,释义: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忠言拂于耳。”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逆耳:不顺耳。

忠言逆耳 [zhōng yán nì ěr] ,释义:振: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

振臂一呼 [zhèn bì yī hū] ,释义: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含贬义)。

贪得无厌 [tān dé wú yàn] ,释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直言不讳 [zhí yán bù huì] ,释义:形容日夜不停。 多指工作或学习等。《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 [yè yǐ jì rì] ,释义:《史记·酷吏列传》:“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本谓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孤行:独自行事。

一意孤行 [yī yì gū xíng] ,释义:把账一笔抹去,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

一笔勾销 [yī bǐ gōu xiāo] ,释义:上下四方都布下了罗网。比喻对敌人或逃犯设下的严密包围。罗:捕鸟的网。

天罗地网 [tiān luó dì wǎng] ,释义:指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封金挂印 [fēng jīn guà yìn]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精忠报国 [jīng zhōng bào guó] ,释义: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释义:《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竹:竹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

罄竹难书 [qìng zhú nán shū] ,释义: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安然无恙 [ān rán wú yàng] ,释义: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 意思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来已经褪色了,只是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后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另创新的形式、风格等。

别开生面 [bié kāi shēng miàn] ,释义:形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 [àn wú tiān rì] ,释义:《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原指作战时控制一部分力量暂不行动。现比喻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按:控制。

出类拔萃 [chū lèi bá cuì] ,释义:指人到了穷困艰难无路可走时,就要想办法寻找出路,改变现状。

穷则思变 [qióng zé sī biàn] ,释义: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记载,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 有人取笑他“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后用“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

生吞活剥 [shēng tūn huó bō] ,释义: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身体力行 [shēn tǐ lì xíng] ,释义:比喻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青云直上 [qīng yún zhí shàng] ,释义:《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原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释义:汉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通“胫”)而自至者,以人好(hào)之也。”现多用以形容作品、消息等迅速传开。胫:小腿。

不胫而走 [bù jìng ér zǒu] ,释义:放冷箭伤害人。 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暗箭伤人 [àn jiàn shāng rén] ,释义:相传唐代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李绅请卸任和州刺史(古代一州的行政长官)刘禹锡喝酒,席上叫歌伎劝酒。刘做诗:“䰀鬌(wǒtuǒ)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语出唐代孟棨《本事诗》)现在用“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司空见惯 [sī kōng jiàn guàn] ,释义: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 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阿谀奉承 [ē yú fèng chéng] ,释义:赌徒把全部赌本都押上,来拼最后的输赢。比喻在危急的时候,使出全部力量冒险一试。《元史·伯颜传》:“宋将士曰:‘备 吾甲兵,决之今日,我宋天下,犹赌博孤注,输赢在此一掷耳。’” 注:赌博时所下的钱物。掷(zhì)。

孤注一掷 [gū zhù yī zhì] ,释义: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宋史·李垂传》:“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趋:迎合。炎:热,比喻有权势的人。

趋炎附势 [qū yán fù shì] ,释义:形容安稳牢固,不可动摇。也说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 [ān rú tài shān] ,释义: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拔山盖世 [bá shān gài shì] ,释义: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固若金汤 [gù ruò jīn tāng] ,释义:舍:除了。 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舍我其谁 [shě wǒ qí shuí] ,释义:倾:倾覆;城:国。 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倾国倾城 [qīng guó qīng chéng] ,释义:《宋书·宗悫传》记载,悫年少时,他的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表示自己志向远大。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险,奋勇直前。

乘风破浪 [chéng fēng pò làng] ,释义:遇到该做 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仁:仁义,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àng] ,释义: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战国策·魏策一》:“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释义:比喻本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萍:浮萍,生于水面,随水漂泊,聚散不定。

萍水相逢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释义:手一到就把敌人捉拿过来,比喻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

手到擒来 [shǒu dào qín lái]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饭千金 [yī fàn qiān jīn] ,释义: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尽瘁:竭尽劳苦。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单刀赴会 [dān dāo fù huì] ,释义:《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释义: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传说楚汉用兵,汉王刘邦率军南下汉中,把途经的栈道都烧掉了,以示不再回军北上,与项羽相争。 不久又表面上要重修栈道,暗地里却出兵偷袭攻占了楚军据点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回到关中咸阳。后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暗度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释义: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用作自谦的话。竽:古代管乐器。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义:传说梁代张僧繇(yóu)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释义: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诗经·大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手舞足蹈 [shǒu wǔ zú dǎo] ,释义: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看花。

走马观花 [zǒu mǎ guān huā] ,释义:有说有笑,轻松而有风趣。 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谈笑风生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释义:原指歌唱演奏十分出色。 后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言谈议论不同一般,十分出色。

不同凡响 [bù tóng fán xiǎng] ,释义: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

高楼大厦 [gāo lóu dà shà] ,释义:在栋梁等 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后来也指豪华的建筑。

雕梁画栋 [diāo liáng huà dòng] ,释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记载,唐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贤能,与人相处表面亲热,而心存阴谋。 故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后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狡猾阴险。

口蜜腹剑 [kǒu mì fù jiàn] ,释义:形容建筑物华 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堂皇:气势盛大。

举世闻名 [jǔ shì wén míng] ,释义:形容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娓娓而谈 [wěi wěi ér tán] ,释义: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口齿伶俐 [kǒu chǐ líng lì] ,释义: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路旁各种建筑~。也说栉比鳞次。

鳞次栉比 [lín cì zhì bǐ] ,释义:重重叠叠的山峰。

重峦叠嶂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释义: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别有洞天 [bié yǒu dòng tiān]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 后来用“黄袍加身”指政变成功,夺得政权。

黄袍加身 [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释义: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金碧:金黄青绿的颜色。

金碧辉煌 [jīn bì huī huáng] ,释义: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滔滔不绝 [tāo tāo bù jué] ,释义:形容字画、器物等带 有古代的色彩、情调。

古色古香 [gǔ sè gǔ xiāng] ,释义: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或擅长辞令。

出口成章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释义: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妙语连珠 [miào yǔ lián zhū] ,释义:指善于用言辞表达,很会说话。

能说会道 [néng shuō huì dào] ,释义: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另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查出犯禁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历 史上把这两件事叫做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fén shū kēng rú] ,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释义: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孤军奋战 [gū jūn fèn zhàn] ,释义: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 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匡衡凿壁 [kuāng héng záo bì] ,释义: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的计划周密。《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窟:洞穴。

狡兔三窟 [jiǎo tù sān kū] ,释义:《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 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参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释义:《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释义:用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鸣惊人 [yī míng jīng rén] ,释义:汉代西南邻国中,夜郎国(在今贵州西部)最大。夜郎国的国君问汉朝使臣道:“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呢?”(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后来用“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释义:越多越好。《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益:更加。

多多益善 [duō duō yì shàn] ,释义:宋代俞文豹《清夜录》引宋人苏麟诗,“近水楼台先得月”。 比喻因接近某人或某事物而处于首先获得好处的优越地位。

近水楼台 [jìn shuǐ lóu tái] ,释义:《晋书·赵伦传》记载,古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珍贵的貂尾作帽子的装饰。由于当时封官太滥,貂尾不够用,只好用狗尾巴来补 充。因此,民间流传有“貂不足,狗尾续”的谚语。后即以“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东西 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写文章)。

狗尾续貂 [gǒu wěi xù diāo]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 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孤立无援 [gū lì wú yuán] ,释义: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做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做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做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煮豆燃萁 [zhǔ dòu rán qí] ,释义: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杀妻求将 [shā qī qiú jiàng] ,释义:琵琶曲。表现楚汉相争时的垓下决战。华秋苹及李芳园所编的琵琶谱中均有收集。

十面埋伏 [shí miàn mái fú] ,释义:形容文才非常高。见〖八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