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三字的二字词语大全

admin2021年05月11日学生问答3780

本文章为您提供的字问答是:带三字的二字词语大全,这个关于带三字的二字词语大全的字问答,由小编摘录自在线新华字典找到的相关答案,同时为您提供了带三字的二字词语大全相关的字的拼音及含义,详细可点击链接查看。

再三 [zài sān] ,含义:长江三峡的简称。

三峡 [sān xiá] ,含义: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梵samādhi]

三昧 [sān mèi] ,含义:1.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2.(220—280)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从曹丕称帝到晋灭吴。也有人把汉献帝在位曹操当政时划入三国时期。

三国 [sān guó] ,含义:1.猎户座中央三颗明亮的星,冬季天将黑时从东方升起,天将明时在西方落下,常根据它的位置估计时间。 ","2.民间称福、禄、寿三神为三星。

三星 [sān xīng] ,含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30—60厘米,掌状复叶轮生茎顶,伞形花序顶生,花小,淡黄绿色。根状茎和肉质根供药用,有散瘀、止血、消肿、镇痛等作用。

三七 [sān qī] ,含义: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期:~天气。~严寒。

三九 [sān jiǔ] ,含义:〈数量〉也说三通儿。 指(鼓)打了三次。","1.〈名〉指有三个连接口的连接零件。","2.〈动〉指工地施工前应做的三项准备工作,即通路、通水、通电。","3.〈动〉特指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实行通商、通邮和通航。

三通 [sān tòng","sān tōng] ,含义:1.包修、包换、包退的合称,是厂家或商店对商品实行的售后服务内容。","2.单位对门前包绿化、包清洁、包秩序的合称。

三包 [sān bāo] ,含义: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总称三藏。 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述说戒律;论,阐发教义。

三藏 [sān zàng] ,含义:中医学名词。 指上焦、中焦、下焦。从部位上分,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膀胱、小肠、大肠等。分别属于胸部、上腹部和下腹部。三焦是体内脏腑功能的综合,也是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三焦 [sān jiāo] ,含义:反复考虑:事关重大,请你~。 ~而后行。

三思 [sān sī] ,含义:端午、中秋、春节合称三节。

三节 [sān jié] ,含义: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后泛指军队。现指陆军、海军、空军。

三军 [sān jūn] ,含义: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的合称。

三废 [sān fèi] ,含义:轮船上船员的职务名称,职位次于二副。见〖大副〗。

三副 [sān fù] ,含义:书刊中指封四的前一面,就是封底之内的那一面。

封三 [fēng sān] ,含义: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2.特指末伏。

三伏 [sān fú] ,含义:古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也有以猪、鸡、鱼为三牲的,称之为小三牲。

三牲 [sān shēng] ,含义:1.夏收、夏种和夏管的合称。","2.指夏季的三个月。也指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

三公 [sān gōng] ,释义:1.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 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2.指 三国 史话。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 説《三分》,尹常 卖《五代史》。”","3.十分之三。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4.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唐 孔颖达 疏:“此梅虽落,其实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

三分 [sān fēn] ,释义:1.三个根本。 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4.三个本源。

三本 [sān běn] ,释义:1.三种金属。 多指金、银、铜。","2.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

三金 [sān jīn] ,释义:1.现在的含义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 ","2.古代指吴越地区的三位高士。春秋时越大夫范蠡(鸱夷子皮)功成身退,西晋张翰(季鹰)知机还乡,晚唐诗人陆龟蒙(鲁望)隐居甫里,被后人合称为“三高”,宋人在吴江县垂虹桥南建有三高祠。宋词中常用此典咏吴江,抒发怀古幽思,也借以寄托隐逸情怀。

三高 [sān gāo] ,释义:1.三代,常指祖孙三代。","2.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三世 [sān shì] ,释义: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 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汉 郑玄 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 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 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 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 魏 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

三舞 [sān wǔ] ,释义: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节操》:“论曰:范宣 之三立,德居其首;夫子之四科,行在其先。”按:“三立”乃 穆叔 之言,王定保 误作 范宣子。参见“三不朽”。

三立 [sān lì] ,释义:1.指上杀、下杀、旁杀。语本《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旁及其兄弟,其服丧期限依亲疏之别而递减。《北史·张普惠传》:“窃闻三杀九亲,别疏昵之叙;五服六术,等衰麻之心。皆因事饰情,不易之道者也。”","2.古代天子诸侯无事,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一以供祭祀,二以享宾客,三以充君之庖厨,谓之“三杀”。《宋书·礼志四》:“今既无復四方之祭,三杀之仪,旷废来久,禽获牲物,面伤翦毛,未成禽不献。”参阅《礼记·王制》。","3.指喝杀、吓杀和饿杀。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言事者旧有三杀之语。街里喝杀,朝里吓杀,家里饿杀。饿杀,谓俸薄也。”

三杀 [sān shā] ,释义:1.天、地、人。","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3.三种材料。

三才 [sān cái] ,释义: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则 瀛洲 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横纵六里听 张仪。”","2.福州 的别称。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东有 九仙山,北有 越王山,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 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3.冠名。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三山骨”。","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三山 [sān shān] ,释义:1.犹言再三再四。","2.表示为数不多。

三四 [sān sì] ,释义:1.《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会稽记》:“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 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三阳开泰”。","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5.晋 张载 字 孟阳,张协 字 景阳,张亢 字 季阳,合称“三 阳”。唐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魏 则十 龙 儒雅,晋 则三 阳 藻缀。”宋 梅尧臣《送少卿知宣州》诗:“族本三 阳 重,诗从小 谢 清。”","6.唐 代宫殿名。《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 久视 元年﹞復於 神都,作 三阳宫。”唐中宗《石淙》诗:“三阳 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三阳 [sān yáng] ,释义:1.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 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楚辞·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2.三次交合。《神异经·中荒经》:“西方深山有兽焉,面目手足毛色如猴,体大如驴,善缘高木,皆雌无雄,名绸,顺人三合而有子。”","3.三度交锋;三个回合。《史记·项羽本纪》:“楚 挑战三合,楼烦 輒射杀之。”《北史·艺术传·王春》:“从寅至午,三合三离,将士皆惧。”《说唐》第四五回:“战了三合,被 叔宝 一枪刺落马下。”","4.谓三者合而为一。《云笈七籤》卷十:“夫道得三乃成,故言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夫三者,谓道、德、人也。”","5.阴阳家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谓之“三合”,据以选择吉日良时。宋 周密《齐东野语·用事切当》:“淳熙 中,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寿宫,置酒赋诗为乐,从臣皆和。周益公 诗云:‘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盖 高宗 生於 大观 丁亥,孝宗 生於 建炎 丁未,光宗 生於 绍兴 丁卯故也。阴阳家以亥卯未为三合一时,用事可谓切当。”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一折:“不甫能就三合天地婚,避孤虚日月轮。”《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十月初二日,正是个阴阳不将三合吉日,你就这天过去。”","6.指三个字母相拼合。清 龚自珍《正译·正密部》:“正音宜大书,带音宜旁书,二合以济声之穷,三合以济二合之穷,四合以济三合之穷。”

三合 [sān hé] ,释义:指舌。

三寸 [sān cùn] ,释义:1.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2.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3.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三马 [sān mǎ] ,释义:1.三花树的略称。","2.三辫;三片。","3.道教指人的精、气、神。","4.宋苏轼《三朵花》诗序:“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后因以冠簪三花指修炼得道。

三花 [sān huā] ,释义:三次原宥。

三原 [sān yuán] ,释义: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2.泛言数目之多。三国 魏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唐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3.指三千大千世界。南朝 宋 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三千 [sān qiān] ,释义:1.谓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 ","2.谓三度未见。

三少 [sān shào] ,释义:1.三位丞相。指汉代朱博、平当、王嘉。","2.三位丞相。指唐代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3.唐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三相 [sān xiāng] ,释义:1.三个孔穴。","2.三个来源。","3.宋孔文仲及弟武仲、平仲并以文名,时号“三孔”。

三孔 [sān kǒng] ,释义:1.三种颜色。","2.三种容色。","3.指骰子。赌具。掷骰子时一般用三枚,故称。

三色 [sān sè] ,释义:1.谓三乘以三。《宋书·律历志上》:“黄钟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长二尺七寸,古之制也。”","2.童谣名。宋 苏轼《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诗:“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唐书》童謡:打麦三三三。”明 袁宏道《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3.指三三径。清 曹寅《寄题东园》诗之六:“桃坞下多蹊,三三别一径。”参见“三三径”。","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逸周书·酆谋》:“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殴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徵可因。’”孔晁 注:“言三让、三同、三虞无违,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三三 [sān sān] ,释义:1.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后汉书·冯衍传下》:“臣自惟无三益之才,不敢处三损之地。”晋慧远《庐山东林杂诗》:“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宋苏轼《除吕公著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制》:“朕重失此三益之友,而閔劳以万几之烦。”","2.借指良友。","3.指梅、竹、石。

三益 [sān yì] ,释义:1.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2.太平天囯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三方五氏”。

三方 [sān fāng] ,释义:1.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 之 费、孟孙 之 成、叔孙 之 郈,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杜预 注:“三都,费、郈、成 也。”","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卫、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诱 注:“三都,赵、卫、魏。”","3.三个都城。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长安 为西都,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吴 都 建业、魏 都 邺。《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李善 注:“三都,蜀、吴、魏 也。”","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广都、新都。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 以 成都、广都、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蜀 有三都,谓 成都、广都,此其一焉。”","6.三个都城。唐 都 长安,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唐 齐己《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明 沉鲸《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清 彭极《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清 周亮工《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汀(福建 长汀)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三都 [sān dū] ,释义:1.指马上、枕上、厕上。 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清 赵翼《寄题法梧门祭酒诗龛图》诗:“杜 诗万里行,欧 诗三上成。”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魏善伯 徵士,题 范覲公 中丞厕云: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於今过十年。”","2.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宋 梅尧臣《依韵和胡舍人见唁》:“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

三上 [sān shàng] ,释义:多种鲜美的做菜或馅的原料,如虾、鸡、鱼、海参等。

三鲜 [sān xiān] ,释义:1.三世。","2.指荠、葶苈、菥蓂三种野菜。","3.犹言三杯。

三叶 [sān yè] ,释义:1.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虐。邢侯 之狱,言其贪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齐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説。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高诱 注:“是三言也。”《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2.三个字。《战国策·齐策一》:“齐 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郭靖君 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3.指三言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三言兴於 虞 时,元首之诗是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六言起於 汉 司农 谷永,三言起於 晋 夏侯湛。”","4.指 明 冯梦龙 纂辑的三种短篇小说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三言 [sān yán] ,释义:1.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淮阳顷王 昞、济阴悼王 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党 惟荒忒。”李贤 注:“谓 千乘、淮阳、济阴 并早殁也。”","2.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南徐州 和 南兖州。《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李善 注:“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南徐州 刺史、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3.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4.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桂 为 平西王,镇 云南;耿继茂 为 靖南王(后子 精忠 嗣),镇 福建;尚可喜 为 平南王,镇 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 子)、耿精忠 相继反 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 子)、耿精忠 相继反 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三藩 [sān fān] ,释义: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2.指日、月、星。","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三玄 [sān xuán] ,释义: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三省 [sān xǐng] ,释义:1.即三公。 《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於三吏。”杜预 注:“三吏,三公也。三公者,天子之吏也。”北齐 杜弼《檄梁文》:“位此三吏,邑啟千社。”参见“三公”。","2.指三卿。《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孔晁 注:“三吏,三卿也。”","3.指 唐 杜甫 的著名诗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文学史上与他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

三吏 [sān lì] ,释义: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三鼎 [sān dǐng] ,释义:1.星名。 即三台。","2.指三公。

三能 [sān néng] ,释义:1.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2.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3.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三戒 [sān jiè] ,释义:谓日、月、星。

三院 [sān yuàn] ,释义: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 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2.指沅湘、潇湘、资湘。","3.指湖南。

三湘 [sān xiāng] ,释义:1.三回。如:去了三次。","2.指朝、野、市三处。《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韦昭 注:“次,处也。三次,谓朝、野、市也。”

三次 [sān cì] ,释义: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 (1)西周 以 泾、渭、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西周 三川皆震。”韦昭 注:“三川,涇、渭、洛,出於 岐山。”(2)东周 以 河、洛、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洛、伊,故曰三川。”","2.指洛阳。南朝 宋 颜延之《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唐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

三川 [sān chuān] ,释义:1.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三教 [sān jiào] ,释义:《晋书·王濬传》:“梦悬三刀於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 濬 惊觉,意甚恶之。主簿 李毅 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 益州 乎?’及贼 张弘 杀 益州 刺史 皇甫晏,果迁 濬 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 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駟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唐 柳宗元《奉和周二十二丈》诗:“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明 何景明《送江华州》诗:“少年乘五马,何夜梦三刀。”沉砺《读书》诗:“但使心波清一勺,何庸梦境绕三刀。”

三刀 [sān dāo] ,释义:指 唐 杜甫 的著名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别 [sān bié] ,释义:[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forms of sino-joint venture,cooperative business and exclusively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侨资、外资、中外合资的合称。

三资 [sān zī] ,释义:1.三种爱好。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南史·萧琛传》:“琛 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2.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郭沫若《青年与春天》诗:“春天在向青年微笑,欢迎呀,优秀的学生三好!”纪朵《北京的声音》:“我的哥哥是个三好学生,身体很棒,一肚子学问。”

三好 [sān hǎo] ,释义:1.三堆火。","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3.三度被焚烧。","4.即三毒。

三火 [sān huǒ] ,释义:指 弥勒佛 的三次说法大会。佛教称兜率天弥勒降生 翅头末城,学道成佛,在 华林园 龙华树下开三次法会。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见《弥勒下生经》。

三会 [sān huì] ,释义: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三普 [sān pǔ] ,释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略称。

三野 [sān yě] ,释义:古兵书名。 相传为 汉 初 黄石公 作,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

三略 [sān lüè] ,释义: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 《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宋 苏洵《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三道 [sān dào] ,释义: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座。 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的合称。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天道·三垣》:“三垣: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三垣,四十七星。”明 张居正《宫殿记》:“﹝三大都﹞鸿图华构,鼎峙於南北,譬之三垣丽天,太乙之所更居也。”清 曹寅《黄河看月示子猷》诗:“阴森浚九地,晃朗排三垣。”

三垣 [sān yuán] ,释义:三度败逃。

三走 [sān zǒu] ,释义:1.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韩信、彭越、英布。","2.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魏、蜀、吴三国之主。

三雄 [sān xióng] ,释义:1.佛教语。 谓佛以身、口、意三净业碾摧众生之惑业。","2.即三轮车。安装三个轮的脚踏车,装置车厢或平板,用来载人或装货。

三轮 [sān lún] ,释义:1.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2.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3.华州之代称。

三辰 [sān chén] ,释义:指十八。 《文选·论衡·<东京赋>》:“巨猾閒舋,窃弄神器;歷载三六,偷安天位。”薛综 注:“谓 王莽 篡位一十八年也。”《宋书·符瑞志上》:“汉 元、成 世,道士言:‘讖者云:赤厄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祚极三六,当有龙飞之秀,兴復祖宗。’”南朝 梁简文帝《东风伯劳歌》:“少年年几方三六,含娇聚态倾人目。”

三六 [sān liù] ,释义:犹三军。

三单 [sān dān] ,释义: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2.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三纲 [sān gāng] ,释义: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

三翼 [sān yì] ,释义: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3.三次变换。

三易 [sān yì] ,释义:魏 晋 南北 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三史 [sān shǐ] ,释义: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2.指夏、殷、周三代。","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三正 [sān zhèng] ,释义:1.三条龙。汉 焦赣《易林·丰之需》:“三龙北行,道逢六狼。”","2.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初三杰 张良、萧何、韩信。唐 马总《意林》附编引《裴氏新语》:“汉祖 驂三龙而乘云路,振长策而驱天下。三龙,人杰也。”","3.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代 蔡邕、崔寔、许受。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蔡邕、崔寔 号‘并凤’,又与 许受 号‘三龙’。”","4.喻三位杰出者。喻 宋 代 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宋史·孙逢吉传》:“孙逢吉 字 从之 ……弟 逢年、逢辰,皆有文学行义,时称‘孙氏三龙’。”","5.喻 三国 时 魏 蜀 吴 三国。唐 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海水昔飞动,三龙纷战争。”王琦 注:“三龙,蜀、魏、吴。”

三龙 [sān lóng] ,释义: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2.指日本。

三岛 [sān dǎo] ,释义: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汉 代的 张良、韩信、萧何。《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近 汉高祖 擥三杰以兴帝业,西楚 失雄俊以丧成功。”宋 陈善《扪虱新话·汉高祖项羽机会得失》:“汉高帝 尝与诸将论 汉 所以得天下,与 项羽 所以失天下,帝自谓能用三杰,而 项羽 不能用 范增,故得失异。”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周 有十乱而国以兴,汉 有三杰而基业以立。”","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三国 蜀 的 诸葛亮、关羽、张飞。《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进围 成都 数十日,璋 出降”裴松之 注引《傅子》:“刘备 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 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 勇而有义,皆万人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 备 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唐 代的 宋璟、张说、源乾曜。《新唐书·宋璟传》:“十七年,为尚书右丞相,而 张説 为左丞相,源乾曜 为太子少傅,同日拜。有詔太官设饌,太常奏乐,会百官尚书省东堂。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

三杰 [sān jié] ,释义:1.指明堂、明房、丹田之房。","2.指同宗族分衍出来的三个支派。","3.三房妻室。

三房 [sān fáng] ,释义:三才,天、地、人。

三极 [sān jí] ,释义: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 孔颖达 疏引。近人 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记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 伏羲 作,《归藏》为 神农 作,《乾坤》为 黄帝 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 宋 人伪造。

三坟 [sān fén] ,释义:1.见“三条路”。","2.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三条 [sān tiáo] ,释义:1.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2.指 周 之 太王、王季、文王。《国语·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於 商,昭显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韦昭 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 也。”","3.王 姓三名人之合称。(1)汉 之 王奉光、王商、王凤。《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 宣、元、成、哀 外戚兴者,许、史、三 王、丁、傅 之家,皆重侯累将。”颜师古 注:“三王,谓 邛成侯 及 商、凤 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 的封爵。(2)汉 之 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 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 骏 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 赵、张,后有三 王。’”晋 潘岳《西征赋》:“赵 张 三 王 之尹京,定国 释之 之听理。”(3)唐 之 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 王方翼 ﹞子 珣,字 伯玉,与兄 璵、弟 瑨 以文学称,时号‘三王’。”(4)唐 之 王勃、王绪、王仲舒。唐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 王 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清 钱谦益《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採风词翰继三 王。”清 赵翼《陔馀丛考·四三王》:“唐 滕王阁 有三 王、则 王勃 作序,王绪 作赋,王仲舒 作修阁记也。”

三王 [sān wáng] ,释义: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新唐书·吕才传》:“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相传始於 唐 李虚中,然三刑六合,贞观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

三刑 [sān xíng] ,释义:1.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参见“三自一包”。","2.指解放后我国基督教广大爱国教徒开展的“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4年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三自 [sān zì] ,释义:1.西汉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2.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明 何景明《送张元德侍御巡畿内》诗:“三辅自来多寇盗,五陵今日更豪雄。”清 黄遵宪《天津纪乱》诗之一:“何堪三辅地,棼乱遂如丝。”","3.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为辅国将军,慕容评 为辅弼将军,左长史 阳骛 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三辅 [sān fǔ] ,释义:1.三次喝醉。 ","2.石名。","3.芙蓉之一种。

三检 [sān jiǎn] ,释义:汉 时 朝鲜 南部有 马韩、辰韩、弁辰(三国 时亦称 弁韩),合称 三韩。

三韩 [sān hán] ,释义: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元,三曰幽精。 见《云笈七籤》卷十三。

三魂 [sān hún] ,释义:1.三次号哭。","2.第三次鸣叫。

三号 [sān hào] ,释义: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孔颖达 疏:“一岁三时田猎。猎在田中,又为田除害,故称田也。”","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唐 吕岩《赠刘芳处士》诗:“悠悠忧家復忧国,耗尽三田元宅火。”宋 范成大《宿妙庭观次东坡旧韵》:“升隆三田自有丹,浪寻盘鼎斸仙坛。”沉钦韩 注引《玄奥集》:“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明 宋濂《傅同虚像赞》:“将求子於外兮,则鍊精於三田;欲索君於内兮,则游神乎八天。”

三田 [sān tián] ,释义: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2.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三车 [sān chē] ,释义: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礼记·祭义》:“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郑玄 注:“诸侯夫人三宫,半王后也。”《穀梁传·桓公十四年》:“甸粟而纳之三宫。”范宁 注:“三宫,三夫人也。”杨士勋 疏:“礼,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故知三宫是三夫人宫也。”","2.指后妃之宫。唐 李憕《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应制》诗:“别馆春还淑气催,三宫路转凤凰臺。”","3.谓天子、太后、皇后。《汉书·王嘉传》:“自贡献宗庙三宫,犹不至此。”颜师古 注:“三宫,天子、太后、皇后也。”清 方文《宋遗民咏·汪大有》:“三宫既北迁,侍卫同驱驰。”","4.谓明堂、辟雍、灵台。《文选·张衡<东京赋>》:“乃营三宫,布教颁常。”薛综 注:“三宫,明堂、辟雍、灵臺。”汉 李尤《辟雍赋》:“太学既崇,三宫既章,灵臺司天,群曜弥光。”唐 武则天《明堂乐章·迎送王公》:“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参见“三雍”。","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汉 王逸 注:“天有三宫,谓紫宫、太微、文昌也。”唐 杨炯《送刘校书从军》诗:“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6.道教谓双目为絳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合称“三宫”。唐 吕岩《别诗》之二:“三宫自有迴流法,万物那无运用方。”《云笈七籤》卷八二:“远世弃欲,息役沉光,涤清三宫,凝定九府。”","7.道教指 西玄山 清灵宫、葛衍山 紫阳宫、郁绝根山 极真宫。《云笈七籤》卷一○五:“三山有三府名曰三宫。西玄山 为 清灵宫,葛衍山 为 紫阳宫,鬱絶根山 为 极真宫。”

三宫 [sān gōng] ,释义:1.古代亲迎之礼。 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驾御。《仪礼·士婚礼》“御者代”汉 郑玄 注:“行车轮三周,御者乃代壻。”《礼记·昏义》:“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孔颖达 疏:“御轮三周者,谓壻御妇车之轮三匝。”","2.三度环绕。《左传·成公二年》:“齐 师败绩,逐之,三周 华不注。”","3.三周年。《南史·循吏传序》:“郡县居职,以三周为小满。”

三周 [sān zhōu] ,释义: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三余 [sān yú] ,释义: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 《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宋 文天祥《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汉 王褒《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唐 皎然《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石楠《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汉 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清 李渔《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宋 陈亮《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二三 [èr sān] ,释义:1.祝酒三次。汉 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酒若三行,便宜严驾。”《宋史·乐志十三》:“醆斝三行,盛仪斯举。”","2.三种德行。《周礼·地官·师氏》:“﹝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3.春秋 时用战车作战,晋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 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称“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军战车作战,两者合称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荀林父 将中行,屠击 将右行,先蔑 将左行。”杜预 注:“晋置上、中、下三军,今復增置三行,以辟天子六军之名。”","4.旧指厨夫、油伙及茶房。

三行 [sān xíng] ,释义:即三簧锁。

三黄 [sān huáng] ,释义:指上古时常伯、常任、準人三种官职。

三宅 [sān zhái] ,释义:1.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三途 [sān tú] ,释义:1.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为馆职。 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章子厚 与 晁 秘监 美叔,同生乙亥年,同榜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元祐 间,子厚 有诗云:‘寄语三同 晁秘监’,寄语乃谓此也。”","2.指干部和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刘大柱 笑眯了眼睛,替妹妹介绍道:‘这是 冯均 同志,在我家三同的。’”陈卓乾《两颗流弹》:“王书记 作了几点指示:要加强三同,做贫雇农的知心朋友。”

三同 [sān tóng] ,释义:三的倍数的数量。

三倍 [sān bèi] ,释义: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 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 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 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 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 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 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父母、兄弟、妻子也。”","2.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墨子·号令》:“其以城为外谋者,三族。”《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遂刺杀 高 於斋宫,三族 高 家以徇 咸阳。”","3.指上古 帝鸿、少暤、颛顼 之不才子,即 浑沌、穷奇、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 尧,尧 不能去。”《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 穷奇。顓頊 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 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 尧,尧 未能去。”

三族 [sān zú] ,释义:《太平御览》卷八四五引《典论》:“刘表 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 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三雅 [sān yǎ] ,释义:1.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见《通典·职官一》。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故 郑伯 合围之。”","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唐 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三师七僧”。

三师 [sān shī] ,释义:1.指巫、淫、乱三种恶劣风气。 《南齐书·萧赤斧传》:“嗣主不纲,穷肆陵暴,十諐毕行,三风咸袭。”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山岳崩頽,江河日下;三风不儆,六逆弥臻。”详“三风十愆”。","2.指学风、党风、文风。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郭小川《痛悼伟大的领袖和导师》诗:“一九四二年,您为 日本 投降,做了最周密的准备,整顿三风。”","3.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三种坏作风。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这次整风,就是整顿三风,整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赵朴初《普天乐》曲:“总结十年经验,安排一代工程。已听百家鸣,渐见三风整。”

三白 [sān bái] ,释义:见“三板”。

三版 [sān bǎn] ,释义:1.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 ","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三顾 [sān gù] ,释义:1.指三位祖先。《左传·哀公二年》:“曾孙 蒯聵 敢告皇祖 文王、烈祖 康叔、文祖 襄公 ……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杨伯峻 注:“三祖,皇祖、烈祖、文祖。”《文选·潘岳<关中>诗》:“三祖在天,圣皇绍祚。”李善 注引 臧荣绪《晋书》:“宣帝 追号曰 高祖,文帝 号曰 太祖,武帝 号曰 世祖。”《金史·礼志一》:“至 唐高宗 始以 高祖 太宗 崇配。垂拱 初,又加以 高宗,遂有三祖同配之礼。”","2.指 三国 魏 武帝 曹操、文帝 曹丕、明帝 曹叡。《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有司奏:武皇帝 拨乱反正,为 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 应天受命,为 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明帝)制作兴治,为 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朝,万世不毁。”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魏 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旧唐书·德宗纪下》:“文雅中兴,夐高前代,《二南》、三祖,岂盛於兹。”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

三祖 [sān zǔ] ,释义:犹言三刻。 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 孔颖达 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 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 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 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 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 夏、商 之商不同。苏易简 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 朱起凤 亦持此说,谓“啇”即滴之省文,“三啇”即漏三滴,见《辞通》卷二四。

三商 [sān shāng] ,释义:中药附子、天雄、乌头的合称。

三建 [sān jiàn] ,释义:明 马森、郑晓、周延 三人屡平疑狱,时称“三平”。

三平 [sān píng] ,释义: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疫疠、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风、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

三灾 [sān zāi] ,释义: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三声 [sān shēng] ,释义:指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三空 [sān kōng] ,释义:指 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

三越 [sān yuè] ,释义:1.传说 三国 吴 主 孙权 之祖 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 厚待之。 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后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唐 李峤《瓜》诗:“六子方呈瑞,三仙实可嘉。”","2.指三位翰林学士。唐 白居易《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诗:“碧落三仙曾识面,年深记得姓名无?”

三仙 [sān xiān] ,释义:1.三乘(sānshèng):1.三乘车。每乘四马。","2.三乘(sānchéng):2.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3.道教语。谓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三乘 [sān shèng] ,释义: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高诱 注:“三官,农、工、贾也。”","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汉 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史记·平準书》:“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 上林 三官铸。”裴骃 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属官有 上林 均输、钟官、辨铜令。”","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 时 魏国 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勛 无活分,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当令十鼠同穴。’”《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监、平也。”","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 注:“三官,天地水也。”唐 吴筠《游仙》诗:“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明 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废矣。”高诱 注:“三官,耳、目、心。”","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体,听之不合於道,视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高诱 注:“三官,三关,谓食、视、听也。”

三官 [sān guān] ,释义:1.三倍于 齐国 的势力。《战国策·燕策一》:“夫一 齐 之强而 燕 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 齐 临 燕,其祸必大矣。”","2.秦 亡,项羽 以 齐国 故地分立 齐、胶东、济北 三国,皆在今 山东 东部,后泛称“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 ﹞并王 三齐。”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齐 与 济北、胶东。”《魏书·尒朱荣传》:“时 邢杲 寇乱 三齐。”金 马定国《客怀》诗:“三齐 虽淡薄,留此亦何心。”张恭《雌雉啼》诗:“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勛名赫燿封 三齐。”

三齐 [sān qí] ,释义: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 元 马臻《村中书事》诗之一:“村妇相逢还笑问,把蚕今岁是三姑?”明 高启《养蚕词》:“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清 翟灝《通俗编·禽鱼》:“《月令广义》:凡四孟年,大姑把蚕,四仲年,二姑把蚕,四季年,三姑把蚕。”","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三姑 [sān gū] ,释义:1.地名。 晋 指 吴兴、吴郡、会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 中,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会稽)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以东为 会稽。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 其一焉。”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逸少 右军,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2.地名。唐 指 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苏州,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丹阳 为 三吴。齐 因之。陈 置 吴州。隋 平 陈,改曰 苏州。煬帝 初,復曰 吴州,寻为 吴郡。大 唐 为 苏州,或为 吴郡。”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师振则 三吴 安,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唐 杜牧《题桐叶》诗:“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3.地名。宋 指 苏州、常州、湖州。宋 司马光《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唐 李白《猛虎行》:“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金 刘致君《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三吴 清兴入淋浪。”

三吴 [sān wú] ,释义:1.旧礼教认为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谓之“三从”。 ","2.指从曾祖、从祖、从父。

三从 [sān cóng] ,释义: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儼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3.三种变化。指 周公 三变:于 文王 时能子,于 成王 幼时能武,于 成王 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 汉 魏 为一变,晋 宋 至 唐 初为一变,盛 唐 以后又一变。见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 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 唐 初 王勃、杨炯 为一变,玄宗 时 张说、苏颋 为一变,大历、贞元 间 韩愈、柳宗元 等倡导古文运动,逐步确立以散文为主的 唐 代古文,为一变。","6.三种变化。指禾苗生长始于粟,生于苗,成于穗。《淮南子·缪称训》:“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孤乡邱而死,我其首禾乎!’”高诱 注:“三变,始於粟,粟生於苗,苗成於穗也。”","7.三种变化。指不肖子之三变。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不肖子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与夫朱门富家,积书万卷,束在高阁,尘暗籤轴,蠹落帙帷;网好学之名,欺盲聋之俗,非三变之败,无一展之期。”

三变 [sān biàn] ,释义: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三仁 [sān rén] ,释义:1.传说海外有国,国人一首三身。","2.佛教语。说法不一。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乃成佛所证之果。

三身 [sān shēn] ,释义:约数,表示少量。《汉书·萧何传》:“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 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唐 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箇死无招对。”马烽《三年早知道》:“他三两步就跑到我跟前,热情地和我握手。”

三两 [sān liǎng] ,释义:1.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三耳 [sān ěr] ,释义:1.指我国古代北方林胡、楼烦、东胡三族。","2.清代学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乔的合称。

三胡 [sān hú] ,释义:1.十分之三。","2.百分之三十。

三成 [sān chéng] ,释义: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2.三首。","3.犹三通,三遍。","4.犹三折。指庐山三迭泉。

三叠 [sān dié] ,释义:1.传说中的三株桑树。《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 在 大踵 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 欧丝 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此无枝之三桑又见《北山经》、《大荒北经》。","2.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明 夏完淳《南越行送人入闽》:“古南 越,武夷 太姥 神灵穴,苍茫八柱倒江河,沆漭三桑扶日月。”按,清 顺治 二年(1645年),南明 郑鸿逵、黄道周、张肯堂 等拥立 唐王 朱聿键 于 福州 即皇帝位抗 清,故云“三桑扶日月”。

三桑 [sān sāng] ,释义:芝为菌类植物,古人以为食之可长生,故多视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

三芝 [sān zhī] ,释义:指 山西、江西、陕西。

三西 [sān xī] ,释义:1.亦作“三叹”。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唐 杜甫《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太平天囯 洪仁玕《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2.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三叹 [sān tàn] ,释义:1.指黍、稷、稻。 ","2.三类。","3.宋名将种世衡之子,种古、种谔、种诊三兄弟的合称。

三种 [sān zhǒng] ,释义:东汉 杨震 居 湖城,有冠雀衔三条鳣鱼飞集讲堂前,当时视为吉兆。

三鱼 [sān yú] ,释义:1.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2.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三季 [sān jì] ,释义: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三头 [sān tóu] ,释义:1.三个方向,三方面。 ","2.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三面 [sān miàn] ,释义:术数家语。指遁甲、太乙、六壬。

三式 [sān shì] ,释义:1.指新婚后的第三天,俗称这一天新妇回娘家。","2.指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旧俗这一天为婴儿洗三。","〈数量〉三个君主的统治时期。

三朝 [sān zhāo","sān cháo] ,释义:1.传了三次。《左传·昭公三年》:“自 郤称 以别,三传矣。”杜预 注:“郤称,晋 大夫,始受 州,自是 州 与 温 别,至今传三家。”","2.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唐 颜真卿《魏夫人仙坛碑》:“少读《老》、《庄》、三《传》、五经、百子,无不该览。”唐 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清 皮锡瑞《春秋通论》:“《公羊》兼传大义微言,《穀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3.多知古事之人。《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翁翁姓 李,排房最大,为多知古事,善书算阴阳,时人美呼‘三传’。”

三传 [sān chuán] ,释义:1.三国。 指三苗。","2.指云梦附近地域,为今长江中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