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四字成语大全

admin2021年05月16日学生问答4990

本文章为您提供的字问答是:孔子的四字成语大全,这个关于孔子的四字成语大全的字问答,由小编摘录自在线新华字典找到的相关答案,同时为您提供了孔子的四字成语大全相关的字的拼音及含义,详细可点击链接查看。

见贤思齐 [jiàn xián sī qí] ,含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含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巧言令色 [qiǎo yán lìng sè] ,含义:《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含义: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类:类别,种类。

有教无类 [yǒu jiào wú lèi] ,含义: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含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学而不厌 [xué ér bù yàn] ,含义: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倦:厌倦。

诲人不倦 [huì rén bù juàn] ,含义:外表强硬严厉,内心怯懦软弱。 《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厉:凶猛。荏(rěn):软弱。

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含义:说话算数,守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信:信用。

言而有信 [yán ér yǒu xìn] ,含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意是说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含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含义:《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意是,如果文采和实质相配合,就能做君子。后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彬彬:配合谐调。

文质彬彬 [wén zhì bīn bīn] ,含义:遇到该做 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仁:仁义,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àng] ,含义: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敏而好学 [mǐn ér hào xué] ,含义: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以言举人 [yǐ yán jǔ rén] ,含义:只阐述前人成就,自己不立新义。《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 [shù ér bù zuò] ,含义:信:相信;好: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信而好古 [xìn ér hào gǔ] ,含义: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文会友 [yǐ wén huì yǒu] ,含义: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至圣先师 [zhì shèng xiān shī] ,释义:也说不咎既往。 《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已经做完和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去说它了。后指对以往的错误不再责备追究。咎(jiù):怪罪,处分。

既往不咎 [jì wǎng bù jiù] ,释义: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汉代以后,经过封建统治者的修饰和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孔孟之道 [kǒng mèng zhī dào] ,释义: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释义:《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 指超出一般(多用于形容品德、才能)。出:超越。拔:超出。萃(cuì):草丛生的样子,比喻成群的人或物。

出类拔萃 [chū lèi bá cuì] ,释义: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有步骤、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循循善诱 [xún xún shàn yòu] ,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善尽美 [jìn shàn jìn měi] ,释义:《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汉贾谊《新书·容经》:“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犹:如,同。不及:不足。

过犹不及 [guò yóu bù jí] ,释义:智:聪明;愚:笨。 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上智下愚 [shàng zhì xià yú] ,释义: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刚毅木讷 [gāng yì mù nè] ,释义: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 [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释义: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不达 [yù sù bù dá] ,释义: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孔席墨突 [kǒng xí mò tū] ,释义:《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不赞一词 [bù zàn yī cí] ,释义: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道大莫容 [dào dà mò róng] ,释义: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悱不发 [bù fěi bù fā] ,释义:指无稽之谈。

出何典记 [chū hé diǎn jì] ,释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 后以之形容兒童的聪明早慧。

辨日炎凉 [biàn rì yán liáng] ,释义:不劳动就可以获得。 现多指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壹而三 [bù yī ér sān] ,释义: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好生》记载,楚恭王一次出游,把弓丢了,他手下的人要去寻找,恭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后用“楚弓楚得”表示自己的东西虽然失去,而拾得的仍是自家人。 比喻利益没有外流。

楚弓楚得 [chǔ gōng chǔ dé] ,释义: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识东家 [bù shí dōng jiā] ,释义: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chūn qiū bǐ fǎ] ,释义: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广博。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释义: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勇为 [jiàn yì yǒng wéi] ,释义: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释义: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笔削褒贬 [bǐ xuē bāo biǎn] ,释义:指聪颖明智。

聪明睿智 [cōng míng ruì zhì] ,释义: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抱瓮灌园 [bào wèng guàn yuán] ,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学多才 [bó xué duō cái] ,释义: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独自。诣(yì):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程度。

苦心孤诣 [kǔ xīn gū yì] ,释义: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 比喻善于学习。

勤学好问 [qín xué hào wèn] ,释义:师表:榜样,表率。 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为人师表 [wéi rén shī biǎo]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省吾身 [sān xǐng wú shēn] ,释义: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周而不比 [zhōu ér bù bǐ] ,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以贯之 [yī yǐ guàn zhī] ,释义: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得意门生 [dé yì mén shēng] ,释义:《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来用“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择善而从 [zé shàn ér cóng] ,释义:路上听到的 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论语 阳货》:“道听而塗(途)说,德之弃也。”

孔席不暖 [kǒng xí bù nuǎn] ,释义: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匏瓜空悬 [páo guā kōng xuán] ,释义: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子曰诗云 [zǐ yuē shī yún] ,释义: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沂水春风 [yí shuǐ chūn fēng] ,释义:旧时以孔子门徒及某些所谓“名儒”附属于孔子者一并受祭,称配享从汜。

配享从汜 [pèi xiǎng cóng sì] ,释义: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黔突暖席 [qián tū nuǎn xí] ,释义: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梦见周公 [mèng jiàn zhōu gōng] ,释义:比喻为人廉洁。

不饮盗泉 [bù yǐn dào quán] ,释义: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节两寿 [sān jié liǎng shòu] ,释义: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钻坚仰高 [zuàn jiān yǎng gāo] ,释义: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三盈三虚 [sān yíng sān xū] ,释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谏之义 [sān jiàn zhī yì] ,释义: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不舍昼夜 [bù shě zhòu yè] ,释义: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逝者如斯 [shì zhě rú sī] ,释义: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一味埋怨天,归罪于别人。 形容抱怨客观条件不利,不从主观上找原因。《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天:这里指命运。

怨天尤人 [yuàn tiān yóu rén] ,释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微言大义 [wēi yán dà yì] ,释义: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山仰止 [gāo shān yǎng zhǐ] ,释义:下决心努力学 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忘记了。 形容勤奋和专心。《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释义: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乐以忘忧 [lè yǐ wàng yōu] ,释义: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不切实际 [bù qiè shí jì] ,释义: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闻过则喜 [wén guò zé xǐ] ,释义:也说仁人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 [zhì shì rén rén] ,释义:迟迟:慢慢地。原指慢慢考虑考虑再走。形容恋恋不舍地离开。

迟迟吾行 [chí chí wú xíng] ,释义:成全别人做善事。

成人之善 [chéng rén zhī shàn] ,释义:形容各种福运一齐来到。

百福具臻 [bǎi fú jù zhēn] ,释义:

兵不逼好 [bīng bù bī hǎo] ,释义:博:广泛。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博览群书 [bó lǎn qún shū] ,释义:此:这。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lè cǐ bù pí] ,释义:爱做好事,喜欢施舍。

乐善好施 [lè shàn hào shī] ,释义: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导德齐礼 [dǎo dé qí lǐ] ,释义:形容文才非常高。见〖八斗才〗。

才高八斗 [cái gāo bā dǒu]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帮助人实现他的愿望。《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成全,帮助。

成人之美 [chéng rén zhī měi] ,释义:旧指触犯皇 权或尊长,搞叛逆活动。《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

犯上作乱 [fàn shàng zuò luàn] ,释义: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 《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

敬而远之 [jìng ér yuǎn zhī] ,释义: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在其中 [lè zài qí zhōng] ,释义: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慎终追远 [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释义: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赞许)也。” 暴虎:不乘车而与虎搏斗。冯(píng)河:不乘船而徒步过河。

暴虎冯河 [bào hǔ píng hé] ,释义:没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掉。《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原指忧患禄位之得失。后用来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患得患失 [huàn dé huàn shī] ,释义: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

空空如也 [kōng kōng rú yě] ,释义: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周情孔思 [zhōu qíng kǒng sī] ,释义: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心向往之 [xīn xiàng wǎng zhī] ,释义: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

似是而非 [sì shì ér fēi] ,释义: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惠而不费 [huì ér bù fèi] ,释义:修理和利用废旧物品,使再发挥作用。

修旧利废 [xiū jiù lì fèi] ,释义:杨,通“阳”。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杨虎围匡 [yáng hǔ wéi kuāng] ,释义:比喻潜移默化。

迁兰变鲍 [qiān lán biàn bào] ,释义: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私淑弟子 [sī shū dì zǐ] ,释义: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 后指命数当终。

岁在龙蛇 [suì zài lóng shé] ,释义: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登山小鲁 [dēng shān xiǎo lǔ] ,释义: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 比喻相貌非凡。

河目海口 [hé mù hǎi kǒu] ,释义:指广泛地推寻考索。

远溯博索 [yuǎn sù bó suǒ] ,释义:形容气概雄伟豪迈。

壮发冲冠 [zhuàng fā chōng guàn] ,释义:比喻良好的环境。

芝兰之室 [zhī lán zhī shì] ,释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行己有耻 [xíng jǐ yǒu chǐ] ,释义: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见小暗大 [jiàn xiǎo àn dà] ,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东西南北 [dōng xī nán běi] ,释义: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乱臣贼子 [luàn chén zéi zǐ] ,释义:从心眼里佩服。 《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悦(yuè):愉快。诚:真心。

门当户对 [mén dāng hù duì] ,释义:圣人的门徒。 多指传 孔子 之道者。《孟子·滕文公下》:“能言距 楊 墨 者,聖人之徒也。”赵岐 注:“徒,黨也。”亦省称“聖徒”。明 李东阳《金陵问》诗:“程夫子,真聖徒。”按,指 程明道。

圣人之徒 [shèng rén zhī tú] ,释义:语本《汉书·董仲舒传》:“秦 國用之,死者甚衆,刑者相望,秏矣哀哉!”颜师古 注:“秏,虚也。言用刑酷烈,誅殺甚衆,天下空虚也。秏音呼到反。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罰闇亂。音莫報反。”秏,同“耗”。后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而 中國 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耗矣哀哉!”梁启超《新民说》六:“耗矣哀哉!吾 中國 人之無國家思想也。”

耗矣哀哉 [hào yǐ āi zāi] ,释义:举:全;狂:狂欢。 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举国若狂 [jǔ guó ruò kuáng] ,释义: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也说丧家之狗。

丧家之犬 [sàng jiā zhī quǎn] ,释义:比喻变化莫测。

龙化虎变 [lóng huà hǔ biàn] ,释义: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子为父隐 [zǐ wéi fù yǐn] ,释义:也说虎口逃生。 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生命。

虎口余生 [hǔ kǒu yú shēng] ,释义: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不敢问津 [bù gǎn wèn jīn] ,释义:麟:麒麟;凤: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谓哀伤国家衰败。

泣麟悲凤 [qì lín bēi fèng] ,释义: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 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了如指掌 [liǎo rú zhǐ zhǎng] ,释义:徙:迁移;宅:住所。搬家忘记把妻子带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

徙宅忘妻 [xǐ zhái wàng qī] ,释义: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窍不通 [yī qiào bù tōng] ,释义:缁: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 剃光头发,穿上僧衣。表示出家为僧。

削发披缁 [xuē fà pī zī] ,释义:指慎于言行。

三复白圭 [sān fù bái guī] ,释义:倾:歪,侧着。 侧着耳朵仔细听。

倾耳而听 [qīng ěr ér tīng] ,释义: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托之空言 [tuō zhī kōng yán] ,释义: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释义: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海承风 [sì hǎi chéng fēng] ,释义: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知我罪我 [zhī wǒ zuì wǒ] ,释义:也说黄口孺子。 婴儿。用来讥讽人年幼无知。黄口:幼鸟的嘴。

黄口小儿 [huáng kǒu xiǎo ér] ,释义:年纪轻,精力旺盛(富:指未来的年岁多)。

年富力强 [nián fù lì qiáng] ,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默而识之 [mò ér zhì zhī] ,释义:仁: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