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大全

admin2021年05月29日学生问答1270

本文章为您提供的字问答是: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大全,这个关于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大全的字问答,由小编摘录自在线新华字典找到的相关答案,同时为您提供了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大全相关的字的拼音及含义,详细可点击链接查看。

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含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 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 他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泛指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乐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含义: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含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含义: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人为镜 [yǐ rén wéi jìng] ,含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舟:船。

破釜沉舟 [pò fǔ chén zhōu] ,含义: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北斗 [tài shān běi dǒu] ,含义: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屈指可数 [qū zhǐ kě shǔ] ,含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含义: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含义: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含义:《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含义: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背水一战 [bèi shuǐ yī zhàn] ,含义: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 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之句(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 [chū chū máo lú] ,含义:《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 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含义: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含义: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含义:《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意思是离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含义:《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含义: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释义:东晋时,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语出《晋书·祖逖传》。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及时奋发。

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释义: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精忠报国 [jīng zhōng bào guó] ,释义: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饭千金 [yī fàn qiān jīn]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 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自荐 [máo suì zì jiàn] ,释义: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诗 [qī bù chéng shī] ,释义:《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释义: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释义:刘邦(汉高祖)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表示“余悉除去秦法”,史称“约法三章”。后泛指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

约法三章 [yuē fǎ sān zhāng] ,释义: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做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做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做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煮豆燃萁 [zhǔ dòu rán qí] ,释义:汉班固《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幼小时喜爱表妹陈阿娇,并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后泛指对娇妻美妾特别宠爱。也指纳妾。

金屋藏娇 [jīn wū cáng jiāo] ,释义: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人们说他才尽了。后来用“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江郎才尽 [jiāng láng cái jìn] ,释义: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另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查出犯禁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历 史上把这两件事叫做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fén shū kēng rú] ,释义:越多越好。《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益:更加。

多多益善 [duō duō yì shàn] ,释义: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江东父老 [jiāng dōng fù lǎo] ,释义:传说宋代秦桧曾与妻子在自己家的东窗下定计杀害了岳飞,后来秦桧得病而死。他妻子请方士做法事,方士看见秦桧在阴间身戴铁枷受苦,秦桧对他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见于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二·东窗事发》)后来用“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也说东窗事犯。

东窗事发 [dōng chuāng shì fā] ,释义:形容文才非常高。见〖八斗才〗。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释义:传说梁代张僧繇(yóu)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萧何和曹参在西汉初期先后任丞相。 萧何创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继任,完全照章行事。汉扬雄《解嘲》:“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 后用以比喻依照成规办事。

萧规曹随 [xiāo guī cáo suí] ,释义:《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 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图穷匕见 [tú qióng bǐ xiàn] ,释义: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东晋时,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 见《晋书 谢安传》。后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

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释义:诸葛亮出兵南方,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服,不再来攻。见《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擒:捉拿。纵:放。

七擒七纵 [qī qín qī zòng] ,释义:1.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2.琴曲。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清代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指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封金挂印 [fēng jīn guà yìn] ,释义:琵琶曲。表现楚汉相争时的垓下决战。华秋苹及李芳园所编的琵琶谱中均有收集。

十面埋伏 [shí miàn mái fú]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单刀赴会 [dān dāo fù huì] ,释义:年纪虽老而斗志更坚,干劲更大。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当:应该。益:更加。

老当益壮 [lǎo dāng yì zhuàng] ,释义: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杀妻求将 [shā qī qiú jiàng] ,释义:也说护疾忌医。宋周敦颐《通书·过二十六》:“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不肯说自己有病,害怕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害怕批评,不愿改正。讳:隐瞒。忌:害怕。

讳疾忌医 [huì jí jì yī] ,释义: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见于《宋史·杨时传》)。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程门立雪 [chéng mén lì xuě] ,释义: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 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释义: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囊萤映雪 [náng yíng yìng xuě] ,释义:鲁班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木工。 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狗尾续貂 [gǒu wěi xù diāo] ,释义:推出自己的赤心,放置在别人的腹中。 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

推心置腹 [tuī xīn zhì fù] ,释义: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释义:指敏捷的文才。 见〖煮豆燃萁〗。

七步之才 [qī bù zhī cái] ,释义: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真心诚意 [zhēn xīn chéng yì] ,释义:席:坐席。 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割席分坐 [gē xí fēn zuò] ,释义:比喻读书勤奋。

牛角挂书 [niú jiǎo guà shū] ,释义: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放倒军旗,停敲战鼓。 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 后也用以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偃旗息鼓 [yǎn qí xī gǔ] ,释义: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下阿蒙 [wú xià ā méng] ,释义: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不知所云 [bù zhī suǒ yún] ,释义: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周郎顾曲 [zhōu láng gù qǔ] ,释义: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 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见于《庄子·天运》)。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作东施。“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东施效颦 [dōng shī xiào pín] ,释义: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见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叶公好龙 [yè gōng hào lóng] ,释义: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称善于防守者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则、方法。形容死守老规矩,保守固执,不求改进。

墨守成规 [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出言不逊 [chū yán bù xùn] ,释义:用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鸣惊人 [yī míng jīng rén] ,释义:胯下:两条腿之间。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胯下之辱 [kuà xià zhī rǔ] ,释义: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冲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释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 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 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 ,释义: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释义: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教他平定陇右(今甘肃一带)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见于《后汉书·岑彭传》)。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 [dé lǒng wàng shǔ] ,释义: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东汉杨彪因儿子杨修被曹操所杀而消瘦,曹操问他,他说:“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见《后汉书·杨彪传》。舐(shì):舔。

老牛舐犊 [lǎo niú shì dú] ,释义:大的器物要经 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后比喻能成大事的人成就显露得较晚。《老子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辈,一类),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车载斗量 [chē zài dǒu liáng] ,释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嘉言曰:‘兵贵神速。’” 指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兵贵神速 [bīng guì shén sù] ,释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鸟没有了,弓也就收起来不用了;兔子死了,猎狗也就被煮来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大力的人杀掉。

兔死狗烹 [tù sǐ gǒu pēng] ,释义:三国时益 州的严颜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 见《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后用“断头将军 ”比喻坚决抵抗和宁死不屈的将领。

断头将军 [duàn tóu jiāng jūn] ,释义:《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释义: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上》)。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í tú] ,释义: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超群绝伦 [chāo qún jué lún] ,释义: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过失。

将功补过 [jiāng gōng bǔ guò] ,释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记载,唐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贤能,与人相处表面亲热,而心存阴谋。 故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后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狡猾阴险。

口蜜腹剑 [kǒu mì fù jiàn] ,释义:旧小说上描写足智多谋的人,能预先估计到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预设解决的办法。常用纸条写好装在锦囊里,交给办事的人,嘱咐他在遇到问题时拆看,按照预设的办法解决。现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办法。

锦囊妙计 [jǐn náng miào jì] ,释义: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养虎为患 [yǎng hǔ wéi huàn] ,释义:传说楚汉用兵,汉王刘邦率军南下汉中,把途经的栈道都烧掉了,以示不再回军北上,与项羽相争。 不久又表面上要重修栈道,暗地里却出兵偷袭攻占了楚军据点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回到关中咸阳。后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暗度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 后来用“黄袍加身”指政变成功,夺得政权。

黄袍加身 [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释义:《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今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庸人自扰 [yōng rén zì rǎo] ,释义:胡作非为,毫无顾忌。

草菅人命 [cǎo jiān rén mìng] ,释义: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不学无术 [bù xué wú shù] ,释义: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后患无穷 [hòu huàn wú qióng] ,释义:也说空室清野。 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使敌人深入后增加困难,消耗力量,无所获取。《晋书·石勒载记上》:“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 壁:营垒。

坚壁清野 [jiān bì qīng yě] ,释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说:刘备有一次见自己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自叹“今不复骑,髀里肉生”。后用“髀肉复生”表示慨叹久处安逸,想要有所作为。

髀肉复生 [bì ròu fù shēng] ,释义:养足精神,积蓄力量。锐:锐气,力量。

养精蓄锐 [yǎng jīng xù ruì] ,释义: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 [shì wài táo yuán] ,释义:《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目不窥园”。后用以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

目不窥园 [mù bù kuī yuán] ,释义:《尚书·武成》:“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原意是灭绝、残害天生之物。今指任意糟蹋东西。殄(tiǎn):毁害。

暴殄天物 [bào tiǎn tiān wù] ,释义:《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 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参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释义: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八斗之才 [bā dǒu zhī cái] ,释义: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 ﹞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 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事亦见《晋书·王祥传》。又记 王延 为继母叩凌求鱼,楚僚 为继母卧冰求鱼,故事略同。后遂以“卧冰求鯉”为孝亲的典实。亦省作“卧冰”。《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養莫交虧。”宋 梅尧臣《胡夫人挽歌》:“誰復向寒月,卧冰求鯉魚?”明 沈受先《三元记·及第》:“憶昔卧冰求鯉,泣竹筍生,第恐難成。”聂绀弩《谈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至于专门讲些繁文缛节,如所谓昏定晨省,冬温夏凊之类,或作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如卧冰埋儿之类的,正和挖空心事来虐待父母的人一样,连一个也没有。”峻青《海啸》第三章:“我一定对你老人家克尽孝道,即使卧冰求鲤,割股事亲也决不在话下。”

卧冰求鲤 [wò bīng qiú lǐ] ,释义: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唐突西施 [táng tū xī shī] ,释义: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海纳百川 [hǎi nà bǎi chuān] ,释义:《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击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竭:尽。

再衰三竭 [zài shuāi sān jié] ,释义:前秦的苻坚进攻东晋时骄傲地说,我这么多的军队,把每个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见于《晋书·苻坚载记》)。后用来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投鞭断流 [tóu biān duàn liú] ,释义: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马站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比喻人虽年老,仍有雄心壮志。骥(jì):好马。枥(lì):马槽。

老骥伏枥 [lǎo jì fú lì] ,释义:也说乘隙而入。 乘着对方空虚或没有准备的时候闯进去。

乘虚而入 [chéng xū ér rù] ,释义: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不虚传 [míng bù xū chuán] ,释义:五内:五脏;俱:都;焚:烧。 五脏都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像火烧的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一臂之力 [yī bì zhī lì] ,释义:一手:指一个人;包办:总揽一切,独自办理。指一人独揽,不让别人插手。

一手包办 [yī shǒu bāo bàn] ,释义: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符合契 [tóng fú hé qì] ,释义: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指干违法乱纪的事。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作奸:做坏事。科:科条,法令。

作奸犯科 [zuò jiān fàn kē] ,释义:(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计划的完成~。

指日可待 [zhǐ rì kě dài] ,释义: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 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伯仲之间 [bó zhòng zhī jiān] ,释义:宋罗泌《路史·前纪》:“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指一意想做大事,立大功。

好大喜功 [hào dà xǐ gōng] ,释义:依赖别人的呼吸生活。比喻不能自主,看人脸色行事。《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 仰:依赖。鼻息:指呼吸。

仰人鼻息 [yǎng rén bí xī] ,释义:随手写来,便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下笔成章 [xià bǐ chéng zhāng] ,释义: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人生如寄 [rén shēng rú jì] ,释义: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不出所料 [bù chū suǒ liào] ,释义:鱼烂: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内部发生动乱。

土崩鱼烂 [tǔ bēng yú làn] ,释义: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旦夕之危 [dàn xī zhī wēi] ,释义: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位极人臣 [wèi jí rén chén] ,释义:手伸到口袋里取东西。 比喻事情极容易办到。《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囊:口袋。

探囊取物 [tàn náng qǔ wù] ,释义: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

明眸善睐 [míng móu shàn lài] ,释义:三国魏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意思是面对着美酒和歌舞,慨叹人生短暂,应该有所作为。后 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对酒当歌 [duì jiǔ dāng gē] ,释义: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月明星稀 [yuè míng xīng xī] ,释义:虽有眼睛,如同瞎子。 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有眼如盲 [yǒu yǎn rú máng] ,释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说,看到这里就够了,别的乐舞不必再看了。后用“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买王得羊 [mǎi wáng dé yáng] ,释义:指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遥遥华胄 [yáo yáo huá zhòu] ,释义: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三国蜀诸葛亮《与群下教》:“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宋许月卿《次韵陈肇芳竿赠李相士》诗:“集思广益真宰相,开诚布公肝胆倾。”

集思广益 [jí sī guǎng yì] ,释义:草莽:草丛,草野。 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草莽英雄 [cǎo mǎng yīng xióng] ,释义:《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原意是仓库的粮食,逐年堆积起来。后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因:沿袭。

陈陈相因 [chén chén xiāng yīn] ,释义: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

名流巨子 [míng liú jù zǐ] ,释义: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相煎何急 [xiāng jiān hé jí] ,释义:道家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丹药散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 语出晋葛洪《神仙传·刘安》。后来用“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含贬义)。

鸡犬升天 [jī quǎn shēng tiān] ,释义:《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因而也难于治好。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肓(huāng)。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释义:《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食物,轻蔑地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 饥饿的人听了很生气,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了这个地步。” 终于不食而死。后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 [jiē lái zhī shí]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不顾一切,不讲策略或毫不掩饰地做事。

赤膊上阵 [chì bó shàng zhèn] ,释义:相传春秋时楚国的将领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射中一百步外杨柳树的叶子。后来就用“百步穿杨”形容枪法或箭法非常高明。参见〔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bǎi bù chuān yáng] ,释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表示对丈夫尊敬。后因称夫妇相敬为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

举案齐眉 [jǔ àn qí méi] ,释义: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料事如神 [liào shì rú shén] ,释义:1.形容书法遒劲有力。","2.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释义:指一个时 期内在社会上非常活跃,很有影响的人。

风云人物 [fēng yún rén wù] ,释义: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死而后已 [sǐ ér hòu yǐ] ,释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神机妙算 [shén jī miào suàn] ,释义: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 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回天无力 [huí tiān wú lì] ,释义: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出以公心 [chū yǐ gōng xīn] ,释义:一根木头支持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支撑全局。

独木难支 [dú mù nán zhī] ,释义: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华横溢 [cái huá héng yì] ,释义: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拔山扛鼎 [bá shān gāng dǐng] ,释义:《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竹:竹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

罄竹难书 [qìng zhú nán shū] ,释义:原指陈涉用竹笼罩住火,若隐若现,又学狐狸叫声,假托狐鬼之事以鼓动人们起事。后比喻筹划起事。《史记·陈涉世家》:“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篝:笼子。

篝火狐鸣 [gōu huǒ hú míng] ,释义: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鸡鸣狗盗 [jī míng gǒu dào] ,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不由分说 [bù yóu fēn shuō] ,释义:敝帚自珍。

敝帚千金 [bì zhǒu qiān jīn] ,释义: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旦夕:早晚之间,指在很短的时间以内。

危在旦夕 [wēi zài dàn xī] ,释义:做一件事,能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汉刘珍等《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举:动作,举动。

一举两得 [yī jǔ liǎng dé] ,释义: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释义: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呼风唤雨 [hū fēng huàn yǔ] ,释义:古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抓住兔子的耳朵把它提起来,雄的脚必搔爬(扑朔),雌的则把眼眯起(迷离),由此可辨雄雌。但在奔跑时,则很难分辨是雄是雌。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

扑朔迷离 [pū shuò mí lí] ,释义: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态度高傲或从容自然,对别人毫不介意。《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若: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