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的组词二个字大全

admin2021年05月29日学生问答3640

本文章为您提供的字问答是:台的组词二个字大全,这个关于台的组词二个字大全的字问答,由小编摘录自在线新华字典找到的相关答案,同时为您提供了台的组词二个字大全相关的字的拼音及含义,详细可点击链接查看。

阳台 [yáng tái] ,含义:放在桌子上用的有座子的电灯。

台灯 [tái dēng] ,含义:1.发源于热带海洋面上最强的热带气旋。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台风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消失。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以7—9月最为频繁。台风经过的地区常有狂风暴雨,沿海有高潮巨浪。","2.演员在舞台上的风度。

台风 [tái fēng] ,含义:垮台。

倒台 [dǎo tái] ,含义:简称台。位于中国东南部海中,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东临太平洋。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绿岛等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2 228万(2000年)。原属福建省。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收复。台北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城市还有高雄、台中、台南、基隆等。

台湾省 [tái wān shěng] ,含义:商店营业用的装置,式样像柜而长,用木料、金属或玻璃板制成。

柜台 [guì tái] ,含义:灶上面放东西的平面部分。

锅台 [guō tái] ,含义:1.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构筑物,多建在大门前或坡道上。","2.比喻具有阶段意义的新的水平:改进管理方法之后,该厂生产跃上新的~。","3.比喻避免因僵持而受窘的途径或机会:给他们找个~儿下。

台阶 [tái jiē] ,含义: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亭台楼阁 [tíng tái lóu gé] ,含义:在教室或会场的一端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台子,供人在上面讲课或讲演。

讲台 [jiǎng tái] ,含义:演说者或会议主持人就座的加高了的台子。

主席台 [zhǔ xí tái] ,含义:1.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 ","2.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

潜台词 [qián tái cí] ,含义: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指歌舞场所。

舞榭歌台 [wǔ xiè gē tái] ,含义:1.表演歌舞、戏剧等的台子。","2.比喻活动的场所:历史~。政治~。

舞台 [wǔ tái] ,含义:1.晒台。","2.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有的能移动和升降。","3.指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操作环境。","4.泛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科技推广站为农民学习科学知识、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了~。

平台 [píng tái] ,含义:托着窗框的平面部分。

窗台 [chuāng tái] ,含义:戏剧、电影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

台词 [tái cí] ,含义:1.剧场中在舞台之前的部分。演出的事务工作属于前台的范围。","2.舞台面对观众的部分,是演员表演的地方。","3.比喻公开的地方(含贬义):他只是在~表演,背后还有人指挥。","4.指酒店、旅馆、歌舞厅等负责接待、登记、结账工作的柜台。

前台 [qián tái] ,含义:我国台湾地区通行的货币,以圆为单位。

台币 [tái bì] ,含义:1.剧场舞台后面的部分。常用于演员化装、更衣、摆放道具等。也指戏剧演出的幕后工作部分。","2.比喻在背后操纵、支持或提供援助的人或集团(多含贬义)。

吧台 [bā tái] ,释义:晒台。

露台 [lù tái] ,释义:研墨的文具,有石头的,有瓦的。

砚台 [yàn tai] ,释义:摆在桌子上用的日历或月历。

台历 [tái lì] ,释义:1.停灵柩、放骨灰盒或设置死者遗像、灵位的台:~左右排列着花圈。 ","2.指心灵。

灵台 [líng tái] ,释义:1.演员上场:~演出。","2.比喻公开出面活动:~干涉。","3.(政策、措施等)公布或予以实施: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正式~。

出台 [chū tái] ,释义:机场上作为飞行指挥中心的场所。装有电台、气象仪器和飞行资料等,工作人员在其中负责地面与空中的联系,指挥飞机起飞、降落和在机场区域内飞行。因场所多为塔形建筑物,故名。

塔台 [tǎ tái] ,释义:插蜡烛的器具,多用铜锡等金属制成。

烛台 [zhú tái] ,释义:棱锥的底面和平行于底面的一个截面间的部分,叫做棱台。

棱台 [léng tái] ,释义:1.旧时为赏月而筑的台。","2.正殿前方突出的台,三面有台阶。","3.站台。

月台 [yuè tái] ,释义:盖图章(主要是橡皮图章或木戳)所用的印油盒。 也叫打印台。

印台 [yìn tái] ,释义:原指为比武所搭的台子。“摆擂台”指搭了台欢迎人来比武,“打擂台”是上擂台参加比武。现比赛中多用“摆擂台”比喻向人挑战,用“打擂台”比喻应战。

擂台 [lèi tái] ,释义:旧时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构筑的供发射火炮的永久性工事。

炮台 [pào tái] ,释义:桌布。

台布 [tái bù] ,释义:边缘为陡坡的广阔平坦的高地。

台地 [tái dì] ,释义:舞台。

戏台 [xì tái] ,释义:1.(~儿)席面;桌面儿上:你的话能拿到~上说吗?","2.指赌博时桌面上的赌金总额:~大。

台面 [tái miàn] ,释义:建筑在场地旁边或周围,供观众看比赛或表演的台(多指运动场上的观众席)。

看台 [kàn tái] ,释义:1.中心部分能够旋转的舞台。 在这种舞台上演出,能够缩短换景的时间。","2.餐桌上安放的较小的圆台,可以转动,用来放菜盘等,使就餐方便。

转台 [zhuàn tái] ,释义: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楼台 [lóu tái] ,释义:灯盏的底座。

灯台 [dēng tái] ,释义:莲座

莲台 [lián tái] ,释义:1.从舞台或讲台上下来。 ","2.指卸去公职或交出政权。","3.比喻摆脱困难窘迫的处境(多用于否定式):没法~。他这句话使我下不了台。

下台 [xià tái] ,释义:用破坏手段使人或集体倒台或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拆台 [chāi tái] ,释义:比喻瓦解、失败。

垮台 [kuǎ tái] ,释义:1.打台球、乒乓球等时所用的特制的桌子。","2.桌子。","3.台1:戏~。窗~。

台子 [tái zi] ,释义:装有镜子的梳妆台。

镜台 [jìng tái] ,释义:制造、修理轮船、舰艇等用的工作台,有坚固的基础。 船只在船台上拼装、制成后沿轨道下水。

船台 [chuán tái] ,释义:台湾同胞。

台胞 [tái bāo] ,释义:可供乘凉的阳台或晒台。

凉台 [liáng tái] ,释义:比喻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同事之间要互相~,不要互相拆台。

补台 [bǔ tái] ,释义:戏曲开演:~锣鼓。戏已~。

开台 [kāi tái] ,释义:跳水池旁为跳水设置的平台。台高一般为5米、7.5米和10米。

跳台 [tiào tái] ,释义:1.球体被两个平行平面所截而夹在两平面中间的部分。","2.打台球、乒乓球等用的像桌子的东西。

球台 [qiú tái] ,释义:炉子上面可以放东西的平面部分。

炉台 [lú tái] ,释义:1.走上讲台或舞台:~演讲。~表演。","2.比喻走上政治舞台:~执政。

登台 [dēng tái] ,释义:座钟。

台钟 [tái zhōng] ,释义:崩溃瓦解。比喻失败。

塌台 [tā tái] ,释义:井口周围高出地面的部分。

蜡台 [là tái] ,释义:1.席面:家常菜上不了~。","2.比喻交际应酬的场合或公开的场合:扭扭捏捏的上不了~。

台盘 [tái pán] ,释义:1.指唱压台戏,借指拿出最后最好的一手。 ","2.指稳定局面,使局势平静。

压台 [yā tái] ,释义:敬辞,旧时称对方:敬候~光临。

台驾 [tái jià] ,释义:(事情、交情)破裂;不成功:这事看来又得~。两人谈恋爱时间不长就~了。

吹台 [chuī tái] ,释义:打靶时射击者所在的位置。

靶台 [bǎ tái] ,释义:摄制并播放 电视节目的场所。有演播设备、发射设备和天线等。也指从事电视节目摄制和播放的机 构。

电视台 [diàn shì tái] ,释义:1.流行于内蒙古及山西、河北等地的一种曲艺,用笛子、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由二人对唱对舞。","2.由曲艺二人台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人台 [èr rén tái] ,释义:中国名酒之一。产于贵州仁怀茅台镇。以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经糖化发酵蒸馏和长期贮存而成,属酱香型大曲酒。具有独特芳香,味醇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

茅台酒 [máo tái jiǔ] ,释义:办公、写字等用的桌子,一般有几个抽屉,有的还带小柜子。

写字台 [xiě zì tái] ,释义:执行斩刑的台,台上竖立木架,装着可以升降的铡刀,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 现多用于比喻。

断头台 [duàn tóu tái] ,释义:对大气进行观测、研究并预报天气的机构。规模较小的还有气象站、气象哨等。

气象台 [qì xiàng tái] ,释义:见〖擂台〗。

打擂台 [dǎ lèi tái] ,释义:1.旧指戏班中的主要演员。 ","2.借指集体中的骨干分子。

台柱子 [tái zhù zi] ,释义:观测天文、气象、地磁、地震等现象的机构,按其任务的不同,现已分别采用天文台、气象台、地磁台、地震台等名称。

观象台 [guān xiàng tái] ,释义:搭起擂台招人来比武。 现比喻欢迎人来应战或参加竞赛。也说摆擂。

摆擂台 [bǎi lèi tái] ,释义:地面指挥部门对空中飞机进行指挥引导的电台。

对空台 [duì kōng tái] ,释义:用无线电波向外播送新闻、报刊文章、科学常识和文艺等节目的机构。

广播电台 [guǎng bō diàn tái] ,释义:雪上运动项目之一。 运动员脚穿滑雪板,在覆盖积雪的专设跳台上,通过助滑道获得高速,腾空而起,落在跳台前方的雪地上。根据飞越的距离和身体姿势进行综合评分。

跳台滑雪 [tiào tái huá xuě] ,释义:分好多次演出的很长的本戏,每次只演一两本。

远台 [yuǎn tái] ,释义:道教举行斋醮仪式的台桌。

法台 [fǎ tái] ,释义:灶上面放东西的平面部分。

灶台 [zào tái] ,释义:1.镇名。在贵州省仁怀县境内,东通遵义,水路沿赤水河可通长江,以产佳酿著名。","2.指茅台酒。

茅台 [máo tái] ,释义:1.官署名。唐 高宗 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后因以沿称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二》:“龙朔 二年,改门下省曰东臺。”《新唐书·张文瓘传》:“乾封 二年,迁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遂与 勣 同为宰相。”宋 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爵跃,东臺瞑坐觉乌飞。”","2.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唐 赵璘《因话录·徵》:“武后 朝,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臺、右臺,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东都 为东臺。”唐 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南国人无怨,东臺吏不欺。”自注:“微之 使 东川,奏冤八十餘家,詔从而平之,因分司 东都。”

东台 [dōng tái] ,释义: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晋 郭璞《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唐 王勃《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宋 张辑《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2.汉 宫中高台名。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南朝 梁 沉约《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虚己 宣室。”唐 高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宋 范成大《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 云臺,一叶渺 湘浦。”","3.汉 宫中高台名。汉明帝 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 邓禹 等二十八将于 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唐 杜牧《少年行》:“捷报 云臺 贺,公卿拜寿巵。”清 洪昇《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 云臺。”","4.山名。在 陕西省 华阴县 境。即 西岳 华山 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唐 李白《古风》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高揖 卫叔卿。”王琦 注引 慎蒙《名山记》:“云臺峯 在 太华山 东北。”清 厉鹗《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云臺峯 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5.山名。在 四川省 苍溪县 东南,接 阆中县 界。一名 天柱山。","6.山名。在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 郁洲,明 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李希凡《云台小记》:“云台山 屹立在 黄海 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 云台 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7.道观名。唐 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锦里 差隣接,云臺 闭寂寥。”冯浩 笺注:“所谓 云臺观 也。”宋 刘克庄《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 云臺 任满,又还因任,赛 汾阳 考。”

云台 [yún tái] ,释义:在一些东地中海地区地板上,比其余部分高出的部分,上面铺着毯子和垫子,供人们就坐。

坐台 [zuò tái] ,释义:高于或低于海平面而至少有一边高出于附近邻域的平的或接近于平的地区,通常小于台地。

地台 [dì tái] ,释义:1.古台名。","2.泛指华美的楼台。

凤台 [fèng tái] ,释义:《初学记》卷十一引 晋 司马彪《续汉官志》:“尚书省在 神仙门 内。 ”后因称尚书省为“仙臺”。

仙台 [xiān tái] ,释义: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孙诒让 间诂:“臺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参见“行城”。","2.六朝 时的禁城。宋 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 宋 间谓朝廷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按,晋 之“臺城”,在今 南京市 鸡鸣山 南 乾河沿 北,其地本 三国 吴 后苑城,东晋 成帝 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 宋、齐、梁、陈,皆为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 台城。宋 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臺城 在 钟阜 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 石头 以为重,带 玄武湖 以为险,拥 秦淮、清溪 以为阻。”

台城 [tái chéng] ,释义:位于桥的两端支承桥梁上部结构的基础构筑物,其作用是把桥梁与路基连接起来。

桥台 [qiáo tái] ,释义:1.石桌。","2.石砌的高台。

石台 [shí tái] ,释义:也叫道员。明清 两代官名。明代为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佐官,分理各道的钱粮、刑名。清代是省以下管辖府、州的高级行 政长官。

道台 [dào tái] ,释义:意为大安,信末常用敬语。

台安 [tái ān] ,释义:报警台。

墩台 [dūn tái] ,释义:为钓鱼而设在水边的台子。

钓台 [diào tái] ,释义:1.高建楼台。 《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高臺广池,湛乐饮酒。”《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2.高的楼台。晋 左思《吴都赋》:“造 姑苏 之高臺,临四远而特建。”明 王世贞《登岱》诗:“轩辕黄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3.比喻京师。《文选·曹植<杂诗>之一》:“高臺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李善 注引《新语》:“高臺,喻京师。”","4.头之别称。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形貌·头》:“《黄庭经》:高臺通天临中野。”原注:“头为高臺。”

高台 [gāo tái] ,释义:1.战国 楚 台名。 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宋玉、景差 侍。”李周翰 注:“兰臺,臺名。”唐 张九龄《登古阳云台》诗:“楚国 兹故都,兰臺 有餘址。”","2.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汉 焦赣《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4.指御史台。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元 黄溍《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兰臺”。","5.唐 代指秘书省。唐 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唐 李商隐《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 初改为兰臺,光宅 时改为麟臺,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明 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

兰台 [lán tái] ,释义:山西省的县。 位于省东北部,为山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内,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班台 [bān tái] ,释义:敬请启封之意,写在信封上的敬语。

台启 [tái qǐ] ,释义:1.亦作“璚臺”。相传为桀纣所建的玉台。","2.玉饰的楼台,亦泛指华丽的楼台。","3.山峰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西北。

琼台 [qióng tái] ,释义:1.即瀛洲。","2.台名。在北京清故宫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台,趯台。三面临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两朝常作为夏日听政之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瀛台 [yíng tái] ,释义:1.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 有娥 之佚女。”游国恩 纂义引 徐焕龙 曰:“瑶臺,砌玉为臺。”《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 桀 紂,为琁室瑶臺,象廊玉牀。”《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贤妃徐氏》:“是以卑宫菲食,圣主之所安;金屋瑶臺,骄主之为丽。”明 李梦阳《去妇词》:“瑶臺筑就犹嫌恶,金屋装成不论钱。”","2.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 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臺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明 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小娘子是瑶臺 閬苑 神仙,蔡状元 是 天禄 石渠 贵客。”","3.积雪的楼台。南朝 宋 谢惠连《雪赞》:“气徧霜繁,年丰雪积……权陋瑶臺,暂践盈尺。”唐 许浑《看雪》诗:“客醉瑶臺曙,兵防玉塞寒。”宋 柳永《望远行》词:“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臺琼榭。”","4.玉镜台。妆台的美称。唐 刘禹锡《伤往赋》:“寳瑟僵兮弦柱絶,瑶臺倾兮镜匳空。”明 汤显祖《南柯记·御饯》:“冠裳俊雅,正瑶臺镜里,凤妆浓乍。”

瑶台 [yáo tái] ,释义:谓在餐馆摆设餐台。

摆台 [bǎi tái] ,释义:戗堤的顶面。 参见“戧堤”。

戗台 [qiāng tái] ,释义:1.指春秋吴王阖闾所筑之姑苏台,在姑苏山上。一说夫差筑。","2.指工蜂为培育蜂王所筑的巢房。房形长大,房壁较厚,房口朝下。

王台 [wáng tái] ,释义:种有花的台子。

花台 [huā tái] ,释义:秦宫殿名。 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

章台 [zhāng tái] ,释义:1.古地名。即今之河南省滑县。相传古有滑氏,於此筑垒,后人筑以为城,高峻坚固。","2.指滑州测景台。

滑台 [huá tái] ,释义:1.艾的别名。《尔雅·释草》:“艾,冰臺。”郭璞 注:“今艾蒿。”唐 陈廷章《艾人赋》:“想在野之时,岂谓生无根柢;及得门之后,如其自有肝肠,列名号於冰臺,载典常於《玉烛》。”","2.冰井台 的省称。晋 陆翽《邺中记》:“金虎、冰井 皆 建安 十八年建也。”南朝 宋 鲍照《凌烟楼铭》序:“臣闻凭飇荐响,唱微効长;垂波鉴景,功少致深。是以 冰臺 筑乎 魏 邑,凤阁 起于 汉 京。皆所以赞生通志,感悦幽情者也。”","3.冰人。《歧路灯》第二八回:“王春宇 临行时,説道:‘我毕竟去与 孔二亲家 传个信去,叫他好往 冠县 捎书。’王氏 道:‘不定行不行,传信儿也还不要紧。’春宇 道:‘信儿是要传的,叫他先做準备,这里再央冰台订期。’”

冰台 [bīng tái] ,释义:1.台名。 战国 赵 筑,在 河北 邯郸 城内,数台相连,故名。《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唐 李远《听话丛台》诗:“有客新从 赵 地回,自言曾上古 丛臺。”清 吴伟业《读魏石生<怀古诗>》诗:“家近 丛臺 推意气,山开全 赵 见平芜。”","2.台名。战国 楚 筑,在今 河南 商水 县。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陈州》:“此臺盖 襄王 所筑也,非 赵 之 丛臺,名同事异。按 郎蔚之《陈州旧图》云:‘楚王 游观弋钓地,或税驾於此,往往有嘉禾丛生,因以为名也。’”

丛台 [cóng tái] ,释义:1.台的基础。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涑水》:“安邑,禹 都也。禹 娶 涂山氏 女,思恋本国,筑臺以望之。今城南门,臺基犹存。”","2.旧称专事暗中为男女撮合的罪恶场所。清 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更兼物色良家女,诱上臺基密定情。”清 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十回:“天下最可恶的,莫如臺基,那开臺基的,大半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婆,满腹歪心,一张滑嘴。”

台基 [tái jī] ,释义:见“蒜薹”。

蒜台 [suàn tái] ,释义:1.台榭的下面。《春秋·文公十八年》:“丁丑,公薨于臺下。”《韩诗外传》卷二:“颜渊 侍坐,鲁定公 于臺,东野毕 御马于臺下。”","2.古时对人的尊称。《水浒后传》第七回:“郭京 鞠躬答道:‘臺下世胄英才,神仙骨相,趋謁旌旄,足慰平生。’”","3.谓政治舞台之下,即不执政地位。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他们要求实行西方的两党制,这一党在台上,那一党在台下。”

台下 [tái xià] ,释义:1.唐代侍御史的称呼。 ","2.敬辞。旧称对方(多用于书信)。

台端 [tái duān] ,释义:1.十六国 夏 主 赫连勃勃 取 长安 后,称 长安 曰 南台。《晋书·地理志上》:“勃勃 僭号於 统万,是为 夏。置 幽州 牧於 大城,又平 刘义真 於 长安,遣子 璝 镇焉。号曰 南臺。”","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南朝 梁元帝《荐鲍几表》:“前宰 东邑,实有二 鲁 之风;近处 南臺,欲尊两 鲍 之则。”《通典·职官六》:“后汉 以来谓之御史臺,亦谓之兰臺寺。梁 及 后魏 北齐,或谓之 南臺。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尚书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清 王士禛《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诗:“东阁从容多密札,南臺 潦倒恕弹文。”又 元 代指由 扬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扬州 ……二十七年,徙 扬州 行臺於 建康,专涖 江南 之地,号 南臺。”","3.台名。即 戏马台。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晋 义熙 中,刘裕 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 宋 元嘉 时,魏 主南侵至 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 项羽 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宋 苏轼《次韵吕梁重屯田》:“待君笔力追 灵运,莫负 南臺 九日期。”王文诰 辑注:“縯 曰:‘刘裕 为 宋 公,在 彭城,九月九日,出游 戏马臺,送 孔靖 辞位归乡。谢灵运、宣远 等,并从作诗。’”宋 苏轼《台头寺送宋希元》诗:“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查慎行 注:“南臺 即 戏马臺,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4.台名。瀛台 的旧称。在 北京。清 吴伟业《即事》诗之三:“从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清 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瀛臺,旧为 南臺,一曰 趯臺坡。本朝 顺治 年间,别建宫室,为避暑之处。”","5.山名。即 钓台山。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闽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宋 陆游《度浮桥至南台》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説 南臺 试一寻。”钱锺书 注:“南台,一称 钓台山,在 闽江 中。”《明史·汤和传》:“寻拜征南将军……遂与副将军 廖永忠 伐 陈友定,自 明州 由海道乘风抵 福州 之 五虎门,驻师 南臺,使人諭降。”","6.山名。在 广州 香山县(今 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南台 [nán tái] ,释义:明 清 时对总督的敬称。

制台 [zhì tái] ,释义: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2.即尚书省。","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4.星名。","5.汉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

台背 [tái bèi] ,释义:1.道家称神仙所居。","2.犹紫宫。指帝王所居。

紫台 [zǐ tái] ,释义:基座、工作台或支架。

台座 [tái zuò] ,释义:请对方鉴察的敬语。多用于书信。

台照 [tái zhào] ,释义:1.丘名。清 钱谦益《戏咏雪月故事短歌·穆天子》:“黄臺 高丘夜飞雪,白云西没 瑶池 碣。”","2.唐 李贤 所作的《黄台瓜辞》中的台名。明 高濂《玉簪记·投庵》:“黄臺休怨抱无瓜,瀟洒。且向空门中暂度年华。”清 赵翼《题九莲菩萨画像》诗:“飘絮犹歌杨白花,摘瓜几尽 黄臺 蒂。”傅尃《避地》诗之一:“瓜蔓黄臺一再摘,杨柳 白门 三四围。”参见“黄臺瓜辞”。

黄台 [huáng tái] ,释义:古时御史台的长官。一般指御史大夫。

台长 [tái cháng] ,释义:读书的处所。

书台 [shū tái] ,释义:《诗·邶风》篇名。小序谓刺 卫宣公。春秋 时,卫宣公 为儿子 伋 娶 齐 女,闻其貌美,欲自娶,遂于 河 边筑 新台,将 齐 女截留。“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新台 故址在今 河南 濮阳 境。后用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宋 马永卿《嬾真子》卷二:“明皇、太真 之事,本有 新臺 之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少奶奶见此情形,猛然想起莫非他不怀好意,要学那 新臺 故事。”

新台 [xīn tái] ,释义:1.墓穴。 ","2.黄泉;阴司:此去~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诗)。

泉台 [quán tái] ,释义:1.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唐 人本谓御史在 长安 者为西臺,言其雄剧,以别分司东都,事见《剧谈録》。本朝都 汴,谓 洛阳 为西京,亦置御史臺,至为散地。以其在西京,亦号‘西臺’,名同而实异也。”","2.官署名。中书省的别称。《文献通考·职官五》:“﹝中书省﹞ 后魏 亦谓之西臺…… 唐 武德 三年,復中书省。龙朔 二年改为西臺。”","3.官署名。刑部的别称。清 梁章鉅《称谓录·刑部》:“隋 改都官为刑部尚书。唐 天宝 中改为宪部,亦曰西臺。”","4.台名。宋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在今 浙江省 桐庐县 南 富春山。宋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须臾雨止,登 西臺 设主于荒亭隅。”

西台 [xī tái] ,释义:祭祀用的台子。亦称祭坛。

祭台 [jì tái] ,释义:古代以三台象征三公,因借指三公之位或泛指高官。 《后汉书·胡广传》:“﹝ 广 ﹞自在公台三十餘年,歷事六帝,礼任甚优。”唐 姚合《使两浙赠罗隐》诗:“何当 世祖 从人望,早以公台命 卓侯。”宋 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一:“竇仪 自 周朝 以来,负文章识度,有望於时,搢绅许以庙廊之器,仪 因以公台自许,急於大用。”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雷州 司户参军 丁谓,顷自书生,获升科第,因缘险佞,据窃公台,贿赂苞苴,盈於私室。”

公台 [gōng tái] ,释义:1.妇女梳妆用的镜台。 亦借指闺房。","2.梳妆台。","3.指女子的住处。","4.借指女子。

妆台 [zhuāng tái] ,释义:明 清 巡抚的别称。

抚台 [fǔ tái] ,释义:才能杰出的台阁官员。

英台 [yīng tái] ,释义:东汉 隐士 台佟 和 向长 的并称。其事均见《后汉书·逸民传》。向,晋 皇甫谧《高士传》作“尚”。后因以“臺尚”并称,借指隐居的高士。

台尚 [tái shàng] ,释义:朝廷所设的赏格或颁布的法令。

台格 [tái gé] ,释义:1.高贵的门第。","2.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台为基,故称。","3.泛指高大的门。","4.城门。

台门 [tái mén] ,释义:烧香之台。 佛殿的别称。

香台 [xiāng tái] ,释义:曾做台省或行台长官的资历。《明史·崔景荣传》:“﹝ 崔景荣 ﹞巡按 甘肃、湖广、河南,最后按 四川,积臺资十八年。”

玉台 [yù tái] ,释义:战国 时 楚国 的高台。

京台 [jīng tái] ,释义:1.指 战国 时 燕昭王 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 河北省 易县 东南。相传 燕昭王 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见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下。后作为君主或长官礼贤之典。唐 李白《江上答崔宣城》诗:“谬忝 燕臺 召,而陪 郭隗 踪。”金 元好问《即事呈邦瑞》诗:“明日 燕臺 传盛事,坐中宾客尽名流。”明 陈所闻《玉交枝·寄平湖沉海曙》曲:“再休嗟明珠暗投,正 燕臺 把千金骏求。”程善之《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用其韵》:“三品席珍虚鹿币,千金市骨上 燕臺。”唐 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题诗 碣石馆,纵酒 燕王臺。”唐 高骈《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诗:“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臺 上结交新。”唐 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此时闻有 燕昭臺,挺身东望心眼开。”","2.指 冀 北一带。唐 祖咏《望蓟门》诗:“燕臺 一望客心惊:簫鼓喧喧 汉 将营。”明 何景明《送马公顺视学湖南》诗之一:“同是 燕臺 旧游客,可堪相见又相违。”陈毅《闻八路军大捷》诗:“抗 日 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出薄 燕臺。”","3.指幕府。唐 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长吟远下 燕臺 去,惟有衣香染未销。”冯浩 笺注:“燕臺,指幕府……言我惟怀府公之德,别无閒情牵绕也。”唐 黄滔《南海幕和段先辈送韦侍御赴阙》:“魏闕别当飞羽翼,燕臺 独且占风流。”南唐 李中《和胊阳载笔鲁裕见寄》:“燕臺 多事每开颜,相许论交淡薄间。”

燕台 [yàn tái] ,释义:谏官,此特指元朝行御史台的长官。

台臣 [tái chén] ,释义:1.在钻井三角架或井架底部沿钻孔周围用木板搭起的工作区。 ","2.有一条或一条以上V形槽的钢座,钻孔时圆柱形工件紧固在槽内。

钻台 [zuàn tái] ,释义:1.传说中王母所居处。 ","2.见“银臺门”。","3.见“银臺司”。","4.银质或银色的烛台。

银台 [yín tái] ,释义:即烽火台。古代边境要地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

候台 [hòu tái] ,释义:1.涂饰成青色的楼台。形容其华丽。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臺紫阁,浮道相通。”唐 王勃《落花落》诗:“綺阁青臺静且閒,罗袂红巾復往还。”","2.指歌楼酒馆。明 汤显祖《送安卿》诗:“五陵 年少宿青臺,一岁烟花几度开。”","3.指泉台、黄泉。明 汤显祖《牡丹亭·婚走》:“青臺闭,白日开。秀才呵,受的俺三生礼拜。”

青台 [qīng tái] ,释义:将帅的指挥台或阅兵台。《水浒传》第七六回:“枢密使 童贯 在阵中将臺上,定睛看了 梁山泊 兵马,无移时,摆成这个九宫八卦阵势。”续范亭《八一南阳府市场开幕大会》诗:“万众欢呼精神旺,老帅从容入将臺。”

将台 [jiāng tái] ,释义:1.指尚书台与御史台。","2.指唐时的监察御史与殿中侍御史。","3.指南朝宋徐羡之和傅亮。时二人职居台辅之位,故称。

二台 [èr tái] ,释义:台名。 又称 朝汉台。在 广东省 南海县 东北。相传 汉文帝 遣 陆贾 出使 南粤,晓之以义,感之以诚,其王 赵佗 遂称臣。因冈作台,北面朝 汉,朔望升拜。故名。见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泿水》。

朝台 [cháo tái] ,释义: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

台衡 [tái héng] ,释义:复姓。

墨台 [mò tái] ,释义:指中央政府机构。

台所 [tái suǒ] ,释义:1.宫殿高台的美称。《文选·曹植<应诏>诗》:“朝发鸞臺,夕宿兰渚。”李善 注:“鸞臺、兰渚,以美言之。”唐 王勃《九成宫颂》:“翊鸞臺之广宴,扈鸳砌之仙游。”","2.唐 时门下省的别名。后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垂拱 元年改门下省曰鸞臺。”宋 梅尧臣《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幅狭不堪作詔命,聊备麤使供鸞臺。”清 朱彝尊《送曹郡丞贞吉之官徽州》诗:“凤沼趍晨久,鸞臺典籍荣。”","3.妆台。《敦煌曲子词·天仙子》:“燕语鶯啼惊觉梦,羞见鸞臺双舞凤。”宋 张先《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词:“弄妆俱学閒心性,固向鸞臺同照影。”明 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鸞臺罢妆,鹊桥初驾,佳期近也,请仙郎到河。”

鸾台 [luán tái] ,释义:在北郊的祭祀土神之台。

阴台 [yīn tái] ,释义:即 铜雀台。 汉 建安 十五年 曹操 所建,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西南古 邺城 的西北隅。南朝 宋 鲍照《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 雀臺,东下望云闕。”北周 庾信《拟连珠》之十二:“是以 隋 珠日月,无益 驪山 之火;雀臺 絃管,空望 西陵 之松。”

雀台 [què tái] ,释义:指御史台。

乌台 [wū tái] ,释义:1.见“镇臺”。","2.亦作“镇台”。清代称总兵。

镇台 [zhèn tái] ,释义:1.放酒器的承盘。","2.可供宴饮的亭台。

河台 [hé tái] ,释义:1.传说为 黄帝 听政之所。《管子·桓公问》:“黄帝 立明臺之议者,上观於贤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轩辕 有明臺之议,放勋 有衢室之问,皆所以广询於下也。”","2.泛指古代帝王议政的地方。《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思政明臺,访道宣室。”张铣 注:“明臺,明堂也。天子布政之宫。”唐 武则天《唐大享拜洛乐章·昭和》:“奉成先旨,明臺毕功。”清 杜濬《后快哉行》:“明臺悬镜光熊熊,贼智焉能廋某某。”参见“明堂”。","3.旧时对高级官吏的尊称。明 无名氏《赠书记·侠妓极刑》:“匪欺,望明臺鉴察真虚。”

明台 [míng tái] ,释义:瞭望天象之台。《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杜预 注:“观臺,臺上构屋可以远观者也。”《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视朔书气,观臺告祲。”张铣 注:“观臺,观灾祥气之臺也。”唐 薛存诚《观南郊回仗》诗:“候刻移宸輦,遵时集观臺。”一说“观”读去声。观台,指天子诸侯宫门双阙之台。参阅《左传·僖公五年》杨伯峻 注。

观台 [guān tái] ,释义:旧时我国边远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类似驿站的机构。 如 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古北口、杀虎口 等地都曾设置过台站。

台站 [tái zhàn] ,释义: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3.客寓,旅馆。","4.临时设立的戏台。

行台 [xíng tái] ,释义:表演歌舞的楼台。唐 蔡孚《奉和圣制<龙池篇>》:“歌臺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唐 杜牧《阿房宫赋》:“歌臺暖响,春光融融。”元 杨载《题沉君<湖山春晓图>诗卷》诗:“舞榭歌臺临大路,佛宫仙馆入云霄。”

歌台 [gē tái] ,释义:1.古台名。亦名 夏台。在今 河南省 禹县 南。《左传·昭公四年》:“夏啟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杜预 注:“河南 阳翟县 南有 钧臺陂,盖 啟 享诸侯于此。”南朝 宋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悵 钧臺 之未临,慨 酆宫 之不县。”","2.泛指帝王游乐的台观。唐 陈子昂《为陈御史上奉和秋景观竞渡诗表》:“逖听 钧臺,侧闻於帝乐。”

钧台 [jūn tái] ,释义:1.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名。 ","2.犹帝阙。

帝台 [dì tái] ,释义:坟墓。亦借指阴间。

夜台 [yè tái] ,释义:1.旧时对长官的尊称。","2.喜悦貌。","3.见“臺駘”。

台台 [tái tái] ,释义:敬辞。 尊称对方(多指士大夫)的家。

台屏 [tái píng] ,释义:坟前用以供放祭品之台。

坟台 [fén tái] ,释义:指敞露透风的台榭。

风台 [fēng tái] ,释义:古代天文台名。

清台 [qīng tái] ,释义:1.犹门楼。《左传·定公三年》:“邾子 的门臺,临廷。”杜预 注:“门上有臺。”杨伯峻 注:“盖即今之门楼。”","2.门口的台阶。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一群老百姓直追到门台跟前,问他相随来的那个大干部是什么人。”

门台 [mén tái] ,释义:1.指唐武则天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两台》。","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两台 [liǎng tái] ,释义:旧时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

宪台 [xiàn tái] ,释义:古代奴隶两个等级的名称。后指地位½Ž下的人。

舆台 [yú tái] ,释义:1.夏代狱名。又名均台。在今河南省禹县南。","2.代指牢狱。

夏台 [xià tái] ,释义:1.台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2.台名。在陕西省长安县。","3.星名,在织女星旁。

重台 [zhòng tái] ,释义:谓建造游观之台。

筑台 [zhù tái] ,释义:北京 名胜之一。 又称 瑶台。

窑台 [yáo tái] ,释义:漕运总督。主管漕粮的取齐、上缴、监押、运输等。宋 洪迈《夷坚支乙志·一明主簿》:“﹝ 刘策 ﹞时春秋已高,侍从中有矜其潦倒者,为移书漕臺,得摄 松溪 主簿。”《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漕臺请他喫饭,都是锁了舱门才去的。”《老残游记》第七回:“当年他老爷做过我们的漕臺。”

漕台 [cáo tái] ,释义:一台接一台。

连台 [lián tái] ,释义:民间建造的寺院。与官方赐额或建造的寺院相对。

山台 [shān tái] ,释义:汉 宫殿名。《汉书·李陵传》:“天汉 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 酒泉,击右贤王於 天山。﹝ 武帝 ﹞召 陵,欲使为贰师将輜重。陵 召见 武臺 …… 陵 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颜师古 注:“未央宫 有 武臺殿。”后借指召武将受命的宫室。唐 杜牧《史将军》诗之二:“何日 武臺 坐,兵符授虎臣。”

武台 [wǔ tái] ,释义:1.汉时尚书台长官的统称。 ","2.唐宋御史台长官的统称。","3.泛指朝廷公卿。

台官 [tái guān] ,释义:1.官名。","2.官名。兰台。","3.官名。

外台 [wài tái] ,释义: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 语本 汉 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后汉书·陈球传》:“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唐 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鬱有台鼎之姿。”明 沉采《千金记·谒相》:“昔为刀笔之流,今居台鼎之职。”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託倡酬。”

台鼎 [tái dǐng] ,释义:1.犹了结。 ","2.指卸去公职。

落台 [luò tái] ,释义:清 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又设立 江 北釐捐,归大营粮臺经理。”清 魏源《圣武记》卷六:“我军尚分七营,距 宛顶 粮臺二百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先是有两个人,都是县丞班子,向来都是办粮臺差事的。”

粮台 [liáng tái] ,释义:佛教语。指清净之心。以其洁净如明镜台,故称。语本《坛经·行由品》:“﹝ 神秀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臺…… 慧能 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臺。”唐 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诗:“口藏宣传十二部,心臺照耀百千灯。”

心台 [xīn tái] ,释义:1.御史台的别称。 ","2.柏梁台的省称。

柏台 [bǎi tái] ,释义:三台星。 借指朝廷中枢机构。

星台 [xīng tái] ,释义:夏 代监狱的别名。

均台 [jūn tái] ,释义:1.指古代帝王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 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2.特指王朝迁都后,留置于旧都之官署。相当于留都。","3.指御史台。

留台 [liú tái] ,释义:三台星。

台星 [tái xīng] ,释义:传说中的仙人居处。

龟台 [guī tái] ,释义:古 楚国 著名高台。 故址在今 湖北省 监利县 北。